为基层减负 为实干赋能——高质量推进第二批主题教育系列评论④

编辑部  时间:2019-10-31 来源:安徽日报  点击次数:6684

  淮南市潘集区削“文”简“会”,前三季度会议次数减少四成;芜湖市弋江区工作微信群、QQ群“瘦身”,临时群在相关活动结束后即解散,线上会议变相增加基层负担的现象得到改观;淮北市实行社区工作事项准入制度,力戒随意向基层“甩锅”……第二批主题教育开展以来,各级党组织从严从实整改问题,针对基层干部反映强烈的“累点”“痛点”,真招实措为基层减负、为实干赋能。许多基层干部表示,坐在会议室里的时间少了,给群众办实事的时间多了。


  为基层减负,贵在对症下药、源头治理。毋庸讳言,一段时间里,文山会海、痕迹主义、评比检查泛滥等现象,给基层增加了很多不必要的负担。这些现象的共性在于做虚功而不务实事、重表面而不求实效,把大量资源和精力耗费在喊口号、走过场上。其不良影响在基层,而根子则是一些领导干部和上级部门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作风。为下减负,必须对上“用药”。中央和省委对为基层减负作出了明确部署,带头精简文件和会议,严控督查检查考核事项数量。各级都要对党政机关中存在的“机关病”“衙门病”下猛药,着重从思想观念和工作作风上找根源、抓整改,确保减负不折不扣落到实处。


  为基层减负,重在树立求实绩、重实效的工作导向。“抓进度”不是“抓汇报”,“抓结果”不是“抓材料”。那种“有目标分解一下,有任务布置一下,要成绩时让基层上报一下”的机械式管理,是懒政怠政的典型表现。把基层干部从迎评迎检、材料报表中解脱出来,就必须强化结果导向,提升考核评价工作的科学性,不能简单地把有没有开会发文、台账记录、工作笔记作为工作是否落实的标准,不能以工作场景截图“留痕”来代替对实际工作评价。要用实绩而非材料厚薄来评判干部能力,以百姓口碑而非纸面上的分数来评价干部优劣,引导基层干部把精力用到为民服务的“刀刃”上。


  为基层减负,须在制度上发力,建立健全长效机制。在一些地方和领域,基层负担往往陷入“限制、反弹、再限制、再反弹”的怪圈。打破怪圈,就必须筑牢制度“防火墙”。开会发文要严格会议审批程序,严格执行文件审签备案制度。督查考核要严控总量,实行年度计划和审批报备制度。任务安排要依据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厘清不同层级职责,使上级部门和基层单位各司其责、各尽其力。只有从制度建设上下功夫,才能遏制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回潮,确保为基层减负既减到位又见长效,激励广大基层干部心无旁骛抓工作、轻装上阵干事业,更好地践行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