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馆简介
展馆简介

王家坝抗洪纪念馆于2021年6月29日正式揭牌,纪念馆主体建筑面积4740㎡,其中布展面积4160㎡,展厅共分印象序厅、千里淮河·沧桑蒙洼、顾全大局·人民至上、自强不息·百折不挠、同舟共济·风雨战歌、科学治水·丰碑长存、牢记嘱托·再展担当、魅力阜南·滨淮花园八个部分,以淮河治理和防汛抗洪等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以弘扬王家坝精神为主线,展出珍贵的照片、文献、实物、影像、雕塑等资料2000余件,全面展示了淮河治理、抗洪抢险、生产自救、领导关怀等伟大的光辉历程,反映了蒙洼人民长期以来与洪水灾害英勇抗争的艰辛历程,党员干部、群众不畏艰险、团结向上、甘于奉献的优良作风,生动诠释了王家坝精神的时代价值和科学内涵。

王家坝抗洪纪念馆自揭牌以来,成为了县域周边学习王家坝精神和开展党性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先后荣获“安徽省社会科学知识普及基地”、“安徽省关心下一代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阜阳市第六届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阜阳市社会科学知识普及基地”、“全省社科普及先进单位”等称号。

X
展馆简介
历史渊源

历史渊源

王家坝精神形成的时间跨度长、涉及的区域广。与其他精神相比,有的形成于一场战役,有的形成于一次历史事件,如渡江精神、小岗精神、红旗渠精神……从新中国成立以来,毛泽东“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号召,到今天我们党一直关心关注淮河水利建设和蒙洼人民生活,跨度70多年,与中国革命、建设和发展史紧密结合起来。可以说王家坝精神的形成经历了70 年的实践、70 年的砺炼,与新中国一起成长,与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一起走向辉煌。研究党的光辉奋斗史和中华民族伟大的发展史必然绕不开、撇不下这一段跌宕起伏、可歌可泣的治淮、抗洪史。王家坝精神的形成见证了蒙洼地区的发展与变迁,同时也见证了今天蒙洼人民生活的蝶变。


展厅介绍

首先我们来看序厅部分。进入大门是一幅巨型淮河流域简图,全面展示了淮河流域的地形地貌。沿着脚下的淮河河道逆流而上,我们可以看到一部专题片,这部影片讲述了2020年8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赴蒙洼考察调研后现如今的蒙洼地区呈现的“新气象”、“新面貌”。继续向前,映入眼帘的是王家坝精神大型群雕。整座群雕长13.16米,寓意着王家坝闸在13个年份16次开闸蓄洪,高5.37米,意为王家坝闸建成于1953年7月。


继续向上,就来到了第一个展厅千里淮河·沧桑蒙洼,这里介绍了历史上灿烂的淮河流域文化,梳理了在近800年的时间内淮河由一条富饶的大河变为灾害频发的“坏河”的历史变迁。展厅内展出国宝级文物龙虎尊的同位素复制品,并通过纱幕投影,声光电技术再现古代淮河治理和淮河水患场景,使观众身临其境的感受淮河历史的厚重与沧桑。建国后,在内忧外患的艰难处境下,毛主席毅然发出“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伟大号召,拉开了新中国治淮篇章的序幕。



接下来是顾全大局·人民至上展厅,展厅内模拟了建闸时的工地现场,展出了建闸时所使用的多种生产工具,这块电子屏记录着蒙洼蓄洪区十三个年份十六次蓄洪的损失统计,反映了沿淮儿女的艰辛付出,诠释了不畏艰险、不怕困难的王家坝精神。



步行至牌匾处,我们来到了自强不息·百折不挠展厅。蒙洼蓄洪区建成以来共十三个年份十六次开闸蓄洪,给蒙洼人民带来了十分惨重的经济损失,但是乐观厚道的蒙洼人民不怨不悔、不等不靠,在水退之后开展生产自救,抢种补种,并因地制宜地发展适应性产业,将被洪水淹没的蓄洪区变为实现经济增长的产业园。



第四个是同舟共济·风雨战歌展厅,映入眼帘的是抗洪抢险模范周丽平与战友们抗击洪峰的场景雕塑,抗洪抢险期间,各级党组织充分发挥坚强战斗堡垒作用,把临时党支部建在庄台上,带领和组织广大群众团结奋战,积极开展抗洪救灾和生产自救;广大党员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与蒙洼人民风雨同舟、并肩战斗,竭力维护生产生活秩序,成为蒙洼蓄洪区群众的“主心骨”。在党中央号召下,人民解放军、武警部队、民兵预备役等闻令而动、冲锋在前,用鲜血和汗水构筑起一道道坚不可摧的城墙。这面流动的番号墙就是军民团结、干群同心的最好证明。除此之外,蓄洪后,社会各界纷纷捐款捐物,让蒙洼人民切实体会到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也坚定着他们灾后重建家园的信心。还有县级医生和卫生防疫人员对受灾乡镇进行全方位、无死角的包保管理,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


2020年8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时强调,淮河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条全面系统治理的大河。70年来,淮河治理取得显著成效,防洪体系越来越完善,防汛抗洪、防灾减灾能力不断提高。要把治理淮河的经验总结好,认真谋划 “十四五”时期淮河治理方案。现如今淮河流域洪涝灾害防御能力显著增强,水资源保障能力大幅提高,流域性水污染恶化已成历史,水生态保障能力持续提升,为流域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生活水平提高提供了重要保障。




第五个是科学治水·丰碑长存展厅,这块沉浸式大型曲面led屏将新中国治淮的丰功伟绩娓娓道来,70年来,在流域各省的共同努力下,淮河保护治理取得了亘古未有的巨变。



第六个是牢记嘱托·再展担当展厅。王家坝精神是阜南的,也是全国的。多年来,王家坝精神依托各级媒体的报道逐步走向全国。2020年8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蒙洼蓄洪区考察调研,体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社会各界对于蒙洼人民的关切。时光奔涌,奋斗不息,蒙洼人与洪水等自然灾害的斗争还在继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这个斗不是跟老天爷作对,而是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规律,积极应对自然灾害,与自然和谐相处。”近年来,阜南县干群牢记总书记的谆谆嘱托,认真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发扬王家坝精神,不畏艰难,自强不息,硬生生把过去的“穷洼地”变成了如今的“绿宝盆”。这片淮河流域启用最频繁的蓄洪区,幸福新画卷已经徐徐展开,而蓄洪区蝶变重生的脚步还在铿锵前进。



最后是魅力阜南·滨淮花园展厅。阜南县区位独特、历史悠久、资源丰富,总结起来有四张名片。第一张名片是“厚重的文化”,这面墙展示的是阜南县历史上的建制沿革以及阜南境内发掘的多处文化遗址。第二张名片是“精湛的技艺”,也就是阜南柳编,阜南柳编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近年来,阜南县先后获批“中国杞柳之乡”“中国柳编之都”等6块金字招牌。第三张名片是“杰出的人物”,如“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的吕蒙,开国将领聂鹤亭、孙超群,当代学术界泰斗——出身于阜南县的三位院士刘德培、陈孝平、朱健康等。最后一张名片是“感人的精神”,也就是贯穿全馆的“王家坝精神”,这个大大“扛”字,为“王家坝精神”做着最生动的诠释。



相关外景

郑台孜庄台

郑台孜庄台位于王家坝镇保庄圩北侧,建于1992年,台底地面高程26米,台顶高程31.2米,台顶面积1.3万平方米,居住98户、371人,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357元,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5户55人,于2018年全部脱贫。

郑台孜庄台前期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十分薄弱,加之人口居住密集,群众生活环境条件极差。2007年蒙洼蓄洪后,上级进一步加强行蓄洪区安全建设,庄台护坡、道路、饮水以及电网改造升级、环保公厕、污水处理、雨污分流等基础设施得到较大改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实现全覆盖。特别是2018年以来,加快推进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实施了蒙洼蓄洪区庄台升级改造和环境整治,郑台孜庄台路面得到黑化提升,新建了停车场、小广场,初步实现净化、硬化、绿化、亮化、美化“五化”标准,改善了庄台人居环境和群众生活品质,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

(2008年1月12日,胡锦涛到郑台孜庄台考察;2016年7月5日,李克强总理到郑台孜庄台慰问群众)。


王家坝闸

王家坝闸,被誉为千里淮河“第一闸”和淮河防汛的“晴雨表”。

1950年10月14日,为响应毛泽东“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号召,政务院发布了《关于治理淮河的决定》,同年11月6日,治淮委员会在蚌埠成立。

1951年3月,治淮委员会根据水利部方案并进行实地勘察后,决定在阜南境内蒙洼地区建立淮河中游的第一座蓄洪库,在王家坝建立蓄洪闸。

王家坝闸,地理位置特殊,地处河南与安徽两省三县三河交汇处(固始、淮滨、阜南三县,淮河、洪河、白鹭河三河),因坝建在阜南县王家坝镇而得名。王家坝闸是淮河蒙洼行蓄洪区的主要控制工程,建于1953年,2003年拆除重建。共13孔,每孔净宽8米,设计流量为每秒1334-1626 立方米。淮河特殊的地理条件,使得位于三河交界的王家坝闸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而有了千里淮河"第一闸"的称号。王家坝闸也被誉为淮河防汛的"晴雨表",是淮河灾情的"风向标"。 至2020年,已经有13个年份16次开闸蓄洪,累计蓄洪量72.4亿立方米。王家坝闸不仅仅是一道闸,闸下的蒙洼人民在长期与洪水的顽强斗争中孕育铸就的王家坝精神早已成为当代中国 精神版图中的重要地标,深刻影响和塑造了几代蒙洼人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道德操守,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蒙洼人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


红亮箱包有限公司

红亮箱包有限公司,是在当地政府支持下办的一家扶贫车间。在家门口就业,员工张丽每月能赚2000多块,还能照顾家。洪水来时,她很担忧会不会淹了“饭碗”。在党委和政府帮助下,扶贫车间很快复工了。

王家坝扶贫车间(红亮箱包有限公司)成立于2015年5月,是一家集研发、生产、销售于一体的专业箱包生产企业,主要从事书包、提包、背包、拉杆箱等产品的生产销售和代加工。如今,该企业每年可生产各类箱包100-200万只,年产值达2000万元,产品远销国外,已成为阜南县当地的代表性民营企业。

公司位于王家坝镇淮上社区(保庄圩)内,“千里淮河第一闸”王家坝闸坐落于此。2020年,王家坝闸开闸蓄洪导致工人受困,王家坝扶贫车间(红亮箱包有限公司)停工15天,造成大量经济损失,但是员工补贴仍照常发放,为受灾群众、贫困群众增加收入,防止群众因灾致贫返贫。

王家坝扶贫车间(红亮箱包有限公司)为返乡人士王恒亮创办,王家坝村、郎湾村、和谐村三村联建的扶贫车间,始终秉持着尽可能带动周边群众特别是贫困群众增产增收的理念来发展企业。在脱贫攻坚的过程中,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吸纳王家坝村、郎湾村、和谐村三个村集体和群众发展资金125万元;小额信贷方式带动46户贫困户;大户带动王家坝村67户贫困户产业经营。王家坝扶贫车间(红亮箱包有限公司)正常用工97人,其中贫困劳动力48人,带贫率接近50%,帮助贫困劳动力实现家门口就业,为群众增加收入的同时还能照顾家庭。


蒙洼蓄洪区芡实种植基地

2017年,老观乡通过农业招商引资项目,引进天长市种植大户钱会明到老观乡发展芡实产业。目前已发展芡实近1万亩,其中顺河村三口塘面积596亩,每亩投资3100元,每亩年产值7700,每亩纯利润4600元;其中8月份可采鲜果100斤,平均每斤平均50元,纯利润3000元左右;冬季可采老籽450斤,每斤平均价格6元,纯利润1600元左右。该基地提供就业岗位18人,日工资100元,其中贫困户3人,年工资收入1万元以上。土地流转带动贫困户22户,每亩增收800元。

芡实,俗称鸡头米,属水生植物,睡莲科,一年生,水生草本,具有益肾固精、补脾止泻、祛湿止带的功效,被誉为“水中人参”。


蒙洼蓄洪区曹集镇利民村西田坡庄台

西田坡庄台地处蒙洼蓄洪区曹集镇利民村,始建于1953年,1991年加高加固,后又经过护坡形成占地13.2亩、台高海拔30.55米的庄台。在蒙洼180公里的大地上,蒙洼儿女生生不息,孕育出了自强不息的庄台文化。蒙洼蓄洪区受到党中央的高度关注,这里位置特殊,具有重要错峰减压作用,这里的群众更是作出了巨大的牺牲和奉献。蒙洼群众在长期与洪水的抗争中,孕育出了“舍小家、为大家,不畏艰险、不怕困难......”的王家坝精神。经过2018年的庄台整治“五化”(净化、硬化、绿化、亮化、美化)建设、居民迁建和“四小园”建设,庄台已经华丽蝶变。过去的庄台到处是旱厕和柴草垛,污水横流,垃圾成堆,巷道泥泞,住房拥挤不堪,长期处于“人均20平,出门一线天,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的困境,人居环境十分恶劣。如今庄台人人传唱“坡下绿草坡上花,水底鱼儿水中鸭,若问人间哪里好,美丽庄台是我家”,庄台成了蒙洼地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