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馆简介
展馆简介

茨淮新河建设历史陈列馆位于阜阳市颍东区冉庙乡张湾村后寨庄,于2022年12月落成,成为阜阳市唯一一家以茨淮新河为主题的教育基地。走进展厅,从左向右依次参观,展览内容分为“千年水患”“治淮大业”“茨淮开河”“黄金水道”“弘扬茨淮新河精神”等篇章,用图文、视频、实物等形式,按时间顺序介绍了茨淮新河开挖的历史背景、过程以及作用、意义等。基地通过史料介绍、展示具有历史印记和时代特征的老物件,充分挖掘沿岸英雄、乡贤等的模范事迹,记载祖祖辈辈的光荣历史,激励后代不断奋进。充分展现了面对千年水患,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团结一心、不屈不挠、敢于奉献的时代精神。

茨淮新河,一条流淌在淮北大地上的幸福河。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最长人工运河”,茨淮新河全长134.2公里,开挖土方2.53亿立方米。平地起河,12个县出动民工181.55万人次;持续时间长,从1971年开始,历时20年,在颍东区冉庙乡,茨淮新河流经14.5公里。在条件艰苦的20世纪70年代,许多当地群众参与河道开挖,部分村庄还因挖河而搬迁。

茨淮新河建设历史陈列馆建设工作从2021年开始谋划,2022年年中启动,当年11月底建成,总面积130平方米,12月份正式开放。

茨淮新河建设历史陈列馆筹建过程中,不仅得到了安徽省和阜阳市水利、文史等部门以及阜阳博物馆、阜阳日报社的大力支持,而且得到当地群众的积极响应,大家积极提供线索,将家中珍藏的老照片、老物件捐献出来。在茨淮新河建设历史陈列馆,红砖砌墙,青砖铺地,一处四方小院,三间起脊瓦房,保存着前后历时20年开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最长人工运河”的难忘记忆,现场陈列着拉坡机、独轮车、陶罐、蓑衣、马灯……一件件物品陈旧,镌刻着历史的印记,写下挖河时的艰辛与不易。

X
展馆简介
历史渊源

历史渊源

茨淮新河,一条流淌在淮北大地上的幸福河,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长人工运河”。茨淮新河全长134.2公里。当时12个县出动民工181.55万人次,阜阳县市区几乎全部都有参与,是几百万河工无数的汗水汇聚成了如今的茨淮新河。

那么为什么要下这么大的功夫,兴师动众的去挖这条河呢?其主要原因就是治水。

800多年前黄河南侵夺淮入海以后,在决口与淮河第一大支流颍河的入淮口、第二大支流涡河的入淮口之间的扇形地区形成黄泛区,原茨淮新河流域就在黄泛区内。1938年,国民政府炸开花园口阻止日军西进,咆哮的黄水更是给这里造成惨烈灾难。后来花园口虽然堵上了,但是这一带被严重改变的水系关系、地形面貌所带来的影响一直在持续。其次淮河想必大家都知道,由于特殊的地理原因,淮河以较大落差(178米)进入安徽境内,而淮河中游490公里(洪河口、王家坝闸到洪泽湖),落差又只有16米,落差非常小,再加上淮南硖山口等河段狭窄,水又流不下去,所以导致给皖北一带造成深重灾难,使得这一带“大雨大灾、小雨小灾、无雨旱灾”。所以,有人称皖北这一地区为“洪水走廊”。

所以在1951年毛主席发出“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伟大号召。新中国大力治淮以来,颍河、涡河及其一些支流得到了初步治理,但还未能从根本上改变流域内易涝易旱的局面,要想减轻灾害,从主要支流某处分流洪水成为必然选择。而茨淮新河,正是给淮河最大的支流——颍河分流的一条人工河,它是治淮工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也是开挖茨淮新河的原因。1970年周总理作出开挖新河分流淮河水的批示,于是1971年冬拉开了开挖茨淮新河的序幕,拱河龙的故事也就这样开始了。

我们今天要参观学习的茨淮新河建设历史陈列馆位于颍东区冉庙乡张湾村后寨庄,这是阜阳市唯一一家以茨淮新河为主题的教育基地。因年代久远,后寨庄曾有多少人参与过茨淮新河工程已无从考证,但庄里老人们记忆一致,当年全庄500余人,青壮年劳力都参与过河道开挖。



走进展厅,从左向右依次参观,展览内容分为千年水患、治淮大业、茨淮开河、黄金水道以及当先挖河体现的一些精神等篇章。

千年水患、治淮大业就是之前跟大家介绍的茨淮新河的挖河背景原因,现在先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茨淮新河。茨淮新河全长134.2公里,从1971年11月开挖,当时为便于施工导流,提前发挥河道部分效益,于是河道开挖采取从下游开始,逐渐向上游推进的方法实施,挖一段用一段的方案。整条河东从入淮河口到西边的茨河铺,一共分五段,在阜阳地区的主要是第五段,长约25公里,百万民工历时近十年夜以继日的艰苦奋战,到1980年5月全线通水。至此,茨淮新河全线贯通,人工挖河部分结束,为全面完成新河任务奠定了基础。



1980年之后同时不再动员民工,而改为了机械施工,1990年10月挖河工程全部竣工,所以茨淮新河不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长人工运河,也是新中国以来持续时间最长河道工程,前后20多年。工程量之大、动员民工之多、历时之长都是令人叹为观止的。当时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李鹏(1985年)曾冒雨视察了茨淮新河工程。在听 取了有关方面的汇报后,他感慨地说:“了不起的工程。”并称赞“这人工河道很伟大”。

在这个了不起的工程背后,有许多的困难、也有许多的令人感动事迹。

首先挖河前期对河流规划线内沿途村庄、房屋、树木、坟墓及其他建筑物一律限期拆除和搬迁,党员干部带头,沿河百姓积极配合,大力支持,迅速完成拆迁,没有一处因为拆迁问题而耽误施工。《茨淮新河志》记载茨淮新河沿线共挖掘和堆土占压农田12万8千亩,拆迁房屋3万余间,有4万多人为此离开故土,有的村庄还被一分为二,而茨淮新河建设历史陈列馆所在的后寨庄就是当时为了给新河“让道”才搬迁到这里,正是有沿河人民的顾全大局、甘于牺牲,才有了现在的茨淮新河。



其次就是施工,人们形容在这里施工是“水中打坝、湖底挖河”,难度很大。因为湖底挖出的稀泥巴随物赋形,既无法装运出去,也不能用来筑堤坝,还需要远远地弃掉——这比正常施工增加了很大的劳动量。河工们自发地把平时舍不得用的布票凑起来,买布做成泥兜子,用肩挑、 用人抬,把稀泥巴远远抛出去, 同时要从远处运来干土在河槽两侧筑堤坝。大家的肩膀压肿了、 磨烂了,嘴里哈出的热气变成冰霜挂满胡子、眉毛和发梢。

开挖砂姜磐也是新河沿线始终绕不开的艰巨任务。细小砂姜与硬土混杂的层面下是坚硬异常的砂姜磐,面积从几十平方米到几百平方米,厚度从几十厘米到一两米不等。铁锹挖下去会卷刃,甚至会冒出火星。河工们用钢钎撬、铁锤砸,靠双手把大碎块抱上车, 手掌磨出血、虎口被震裂都是常事。受伤之处与皴裂的口子重叠在一起, 汗水流上去就像是在伤口上撒了一把盐,疼痛难忍。

最拼的要数挖龙沟。随着河槽逐渐挖深,地下水冒出来浸泡开挖面,这个时候挖龙沟集中引流排水是关键。从平地开挖到河槽底部8米深,一般要挖4~5次龙沟,有时还不止。全线整个施工段数十公里一起行动,一天内要完成,不能拖后腿,否则会造成很多麻烦。有人说:“一寸不通,万丈无用。”都是天不亮,河工们早早地来到施工现场,不一会儿双腿就被冰水浸泡得疼痛难忍。随着龙沟不断加深,冰水渐渐没膝及腰,冻得人手脚僵硬、 浑身发抖,大家就喝上几口酒继续干。冰水下若是碰到砂姜磐,就得在水里手脚并用摸索着干…… 伴随着新河开挖全过程, 超强的体力拼搏和毅力考验,锤炼出了河工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英雄主义精神,许多人都是轻伤小病不下“火线”。

后寨村村民张其法回忆说:当年知道要开挖茨淮新河,大家拉着驾车子,推着独轮车,自带工具和干粮,喊着‘小雨不停工,大雨要坚持’的口号,干得热火朝天。”由于要赶工期,所以河工们吃住在施工现场,有的人家中妻子生孩子都不回去,孩子出生没有见到父亲,所以乳名就叫“茨淮”“开河”“起河” 等等。也正是他们这种艰苦奋斗、吃苦奉献精神,才有了现在的茨淮新河,同时又激励着我们一代又一代的广大青年。

当时挖河采用的是民兵军事化管理的方法,对应区、公社、村、组分别成立营、连、排、班。挖河虽然困难重重,条件艰苦,但是在许多营、连、排等党员干部的带领组织下、由党员干部带头苦干,他们睡在工棚“门口”,把温暖留给他人;吃饭时最后端碗,把“大碗”让给同伴;春节别人放假,他们看守工地,解决了一个又一个难题,克服了种种艰苦的条件。而河工们在党员领导干部的带领下,也在不断摸索和改进挖河方法,逐步形成科学的施工方法。

茨淮新河刚开挖时,民工基本都是用独轮车推土或用筐抬。后来淮委向国家报计划,才用上架子车(板车)。其中民工发明的“拉坡机”,使挖河的人力减半效率翻倍。挖河第二年春,河道挖深后,河坡越来越长,一个架子车要五个人才能拉上去,非常费力。于是阜阳民工(阜南县)尝试着把架子车轮毂固定在岸上,用绠绳绕在轮毂上,绳子一头连着架子车,一头由民工顺坡向河下拉,利用滑轮原理,把架子车拉上去。这样既节省了体力,又提高了效率。 

“经对比测算,用‘拉坡机’运土方,比之前人力拉车省一半人力,效率还提高一倍。”这种方法很快在另外11个县的工地推广开来,劳动效率大幅提高,加快了工程建设进度。 

随着工程的进展,民工们又对“拉坡机”进行改造,衍生出龙门式、平顶式、骑马式等十多种造型,充分展示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因海河治理工程需要,河北省委派人员来茨淮新河工地考察学习,还把“拉坡机”制作使用方法带到河北,在海河治理工地发挥作用。

接下来映入眼帘的是一个沙盘,还原了当时百万治淮大军拉着架车,推着小车,带着工具、粮食、柴草和搭庵棚的材料,夜以继日地从四面八方徒步奔赴茨淮工地景象,时刻激励着我们要有吃苦耐劳的奋斗精神。

几十万人在一个狭长的大工地,独轮车、架子车、拉坡机的轰鸣声,挖土、运土、打夯的口号声响彻在工地上空,工程牌、进度牌、各类旗帜迎风招展,五颜六色,人山人海,这是何等的壮观场面!

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茨淮新河于1975年开始发挥排涝效益,1980年正式通水交付使用。茨淮新河建成后,承纳茨河、西淝河上游等来水,减轻西淝河下游的洪、涝负担;降低了颍河水位,为泉河治理创造了条件,分泄颍河洪水,扩大豫东,皖北农田的排水出路,减轻淮河正阳关至怀远段的洪水负担(淮河中游下半部分),减少20万亩农田受涝。自茨淮新河建成后,颍河再未出现大洪水。

茨淮新河建成后,既可排洪、排涝,适当分泄或引用颍河多余水量和提取淮河水源,蓄水灌溉,又可发挥航运及城镇供水等综合效益。新河两岸改种水稻,发展水产养殖,开发水力资源进行发电和发展加工业,昔日的水旱灾害基本消除,农业生产有了保障,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综合效益十分显著。

在当年的劳工中,还有不少稚气未脱的上海插队知青,也报名参加了挖河的队伍。峥嵘岁月,艰辛的劳作、灵与肉的洗礼,成为他们心中永远的记忆,化为深情而又高亢的歌声,多年以后,2019年的春天,他们再次回到茨淮新河畔,创作《茨淮新河之歌》,歌词生动形象,反映出了挖河人无私奉献、甘于牺牲,吃苦耐劳、不畏艰险,团结协作的精神,歌曲磅礴大气,展示出了当年挖河的壮举,使人热泪盈眶,感慨万千。

茨淮新河见证了新中国成立以来阜阳人民不怕吃苦、勇于奋战的艰辛创业历程,彰显了阜阳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万众一心、誓除水患的伟大力量,也昭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与强大生命力。这一惠及千秋万代的伟大工程,是百万治水英雄竖起的不朽精神丰碑,这种“艰苦奋斗、无私奉献、不等不靠、奋勇争先”的精神永远激励着后人继往开来、接续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