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馆简介
展馆简介


界首市历史文化展馆位于界首市文化活动中心院内,是界首市博物馆三个主题展厅之一,以真实的历史资料和展品,生动形象地展示了界首这个皖西北小城的历史沿革、“小上海”别称的由来,以及界首在近现代社会的发展。



X
展馆简介
历史渊源

展馆前言

  界首,历史悠久,公元前539年春秋楚国于此筑养城,后讹为阳城,为秦末农民起义领袖陈胜的故里。陈胜兵败被害,其部将吕臣在新阳(今市北尹城子)起兵抗秦。境北光武镇,相传两汉之际王茶,刘秀逐鹿于此,王莽赶刘秀”至今为人们津津乐道,镇名或说取自光武帝刘秀的帝号。南宋名将刘琦大战全兀术于顺昌府,于界首划沟为界,其名遂著。元末界首人刘福通率“红巾军”于当地举行起义。1938年6月,为阻日军侵攻中原,蒋介石炸开黄河花园口大堤,致使豫东、皖北数十县俱成泽国,百姓流离失所。界首以其重要的地理位置为国民政府所重视,先后驻扎了国民党第三十一集团军、第九十二军、暂编第九军,霍守义的第十二军等六军,成为国民党达官贵人的避风港、商货运输的中转站、沧陷区通往大后方的交通道。由此城内人口骤增,百业兴威,商贾云集,市场繁荣,成为名噪全国的“小上海”。1945年抗战胜利后,客商相继携资返乡,难民亦陆续回归故里,界首顿时走向衰落。在解放战争的大潮中,界首作为豫皖苏边区的经济重镇,于1947年10月率先解放,成立了“豫皖苏边区界首市人民民主政府”,为豫皖苏边区党委、军区的主要驻地。为建设新界首,以市长乔道三为代表的一批志士仁人,肃土顽,清恶霸,改造藏污纳垢的旧社会,大力发展工商业,积极开展生产救灾,重建文化教育及卫生事业,实现了经济和社会的繁荣发展,把界首从过去的“消费城市”改造为“生产城市”,并将发展成果及时支援淮海战役和渡江战役前线,为新中国的建立做出了不可磨天的贡献!

  历史上界首地处豫、皖两省交界,本一农村集镇,然经过抗战时期的孕育和解放战争时期的发展而诞生为一座新兴城市,有历史的机缘,也凸显了界首人民勤劳、智慧与包容,以及无数革命先烈的无私奉献。今本展馆的建立旨在追溯往昔、穿越记忆、展演史事,缅怀先烈,以激励后人为界首的崛起而努力!


  第一部分【古代界首】

  春秋时期,界首时称养城,后来又称阳城,先后为陈国和楚国管辖。秦代,由界首境北的新阳城走出的陈胜带领农民揭竿而起,掀开了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的大幕,反抗暴秦的秦末农民战争由此兴起。南宋名将刘琦大战金兀术于顺昌府,在此划沟为界,从此,界首被称为界沟镇。明末,界首为颍州边缘首集,因此界首又被改称为界首集。清咸丰六年,本地绅商因惧捻军袭击,督民扩建城堡,界首一度更名界首堡。


  第二部分【“小上海”岁月】

  “七七事变”之后,为阻止日军继续向南扩张,1938年6月,蒋介石下令炸开黄河花园口大堤以阻止日军南下,黄河泛滥造成了整个中原、淮河流域出现大量灾区,当时受灾人口高达100多万,死亡人数将近20万。由于界首处于黄泛区中央,是国统区与沦陷区的唯一通道,水路交通便利,是商货走私运输的中转站,界首因此获得畸形发展。1944年,由于战略形势的需要,由原安徽省太和县界首镇、临泉县所辖刘兴镇和河南省沈丘县所辖皂庙镇,组成了当时的界首三镇,也孕育形成了未来新中国成立后界首城区的雏形。国民党骑二军军长何柱国在驻守界首之后,修沟壕,打土匪,保护商旅利益。他曾在《颍川日报》撰文称:“界首经过两年来的苦心经营,一切都逐渐走上轨道,一般人都把它比作江苏的上海,湖北的武昌,是豫皖的中心”。从此,界首就有了“小上海”的雅称。


 第三部分【“瓦特市长”乔道三】

  乔道三,1915年出生于河南省偃师县夹沟村,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7年10月任豫皖苏边区界首市人民民主政府市长。高度重视工业发展的乔道三市长,千方百计筹建了发电厂,1950年6月1日正式供电。后又经上级批36.7亿元(旧币)和一套可发电120KVA锅炉引擎发电机,在大张庄建立新电厂,成为当时阜阳地区首家发电厂,为阜阳发展工业提供了供电保障和宝贵经验。乔道三市长在主政界首期间,清剿土顽、肃毒禁妓、恢复生产、重视文教、大力发展工商业,把界首从百业萧条,匪患横行,黄赌毒肆虐的旧社会逐步改造成政治清明,社会安定,以工业自强的新兴生产型城市。乔道三市长一生爱党爱民,清正廉洁,特别为界首的发展和界首人民福祉呕心沥血,直至将自己年仅36岁的年轻生命奉献给了界首这片热土。


  第四部分【城市新生】

  抗战胜利后,人民刚刚看到和平的曙光,转瞬就被战争的阴影所覆盖。这是两种制度、两种思想理念、两种不同意志的大碰撞。秉承民心所向,1947年初,豫皖苏二分区决定开辟沈(丘)鹿(邑)淮(阳)县。4月份军区副司令员兼二分区司令员魏风楼率部首次解放界首城,后撤离西进剿匪。5月18日豫皖苏军区独立旅在二分区部队的配合下,一举消灭国民党潢川、沈丘5个保安中队,击毙临泉县保安大队长李澄波,活捉伪界首镇商会会长饶绍周。翌日,再次解放界首,成立以副专员董敬斋为首的市政府,宣传党的政策,打击士豪恶霸,安抚救济群众,枪决恶霸饶绍周,数日后撤离。8月中旬,刘邓大军经沈鹿淮县渡过沙河,二分区部队借机解放了广大乡村,将沈鹿淮县改名为沈太鹿县。9月18日,任命乔道三为界首市长。10月1日,华野六纵十六师第三次解放界首城,古老的界首终于获得了新生。市民主政府先在玉平街办公,再迁至生产街南首,后迁至新华街臧公馆。政府一班人积极开展各项工作,恢复商业,发展工业,加强教育事业,促进民族团结,为界首市稳定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为发展经济、改善人民生活,界首市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市政府牵头成立码头工会、渡船工会、搬运工会等行业组织,规范行业管理,以政府采购、组织商品购销来刺激生产,繁荣市场;以贷款支持工商业发展,加强国营(或公私合营)工业企业建设,协助工厂整顿生产秩序,调动资方和工人的生产积极性;以统一税收、降低税率、打击不法商人和假冒商品来保护正当工商业者的合法利益,促禁工业、企业迅速恢复。组建界首市贸易公司,打击不法商贩,平抑粮食市场,使市场经营趋向规范。烟厂、白酒厂、面粉厂、铁工厂等大型企业林立。大家看这里,界首国营轮船营造厂建造的汽艇“红星九号”汽船成为合肥逍遥津的别致景色,界首生产的各类香烟。至1948年9月,界首河下停船达700多只,全市有113家工厂,工人总数5000余人。建国后成立搬运站,添置平板车等运输工具,修复界首至漯河、阜阳、亳州等地的公路,在颍河南岸建立汽车站,成立长途运输社。1951年,陆路货运量达九千吨。

  在经济发展的同时,界首的文化教育事业也蒸蒸日上。界首市政府十分重视教育,实行公办与民办并举,令市内出现办学热潮。1948年6月,政府设文教科,恢复创办了豫皖苏边区界首中学,也就是后来的界首一中,首任校长由乔道三市长兼任。还有界首市立完全小学。1949年市立完全小学在沙河南岸建立分部,本部后更为界首市第一小学,分部为界首市第二小学。1952年,全市小学由政府统一接收,分别改工人子弟学校、树人、建国、复兴小学为界首市第三、四、五、六小学,民办转为公办,教师工资由国家拨款。1953年9月,安徽省界首市师范学校落成开学。与学校教育配套,市政府、共青团界首市工委、青年联合会和人民文化馆等举办多个培训班,为宣传党的政策、培养基层干部,推广文化教育,扫除城乡文盲起到了积极作用。


  第五部分【当代界首】

  界首市不仅有力地支援了解放战争,而且为新解放的城市建设提供了经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阜阳行政公署的建立,界首市完成了她的光荣使命,于1953年9月撤市建县。1957年,界首县农业产值1675万元。1963年,白酒厂、农机修造厂、印刷厂、电厂4个国营企业年总产值89.92万元。集体企业17家,从业人员376人,年总产值120.07万元。1965年,大黄竹编、卢窑陶业等乡村手工业兴起。1966年,“文革”爆发。受此冲击,“文昌阁”等多处古迹被毁,工农业生产陷于停顿。1977年全县农业总产值仅8000万元,工业总产值不足4000万元。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阜阳地区首家中外合资企业“华中电子有限公司”1986年落户界首,开招商引资之先河。1988年,全县第二产业实现10552万元,接近第一产业的10719万元。工业经济形成拥有20多个行业的生产体系,计有食品、酿造、塑料、造纸等十大支柱产业,“沙河特曲”、“芬格欣”、“富硒康”等产品誉满国内外,社会消费品零售额达16279万元。1989年,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界首撤县复市,当年12月,界首县人大常委十八次会议通过了“关于恢复界首市有关问题的决定”。进入新时代以来,界首市委市政府团结带领全市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阜阳市各项决策部署,瞄准“皖北居先进,全省进一流,重振界首雄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统筹做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各项工作,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整体进步、亮点纷呈、广泛认可、超乎预期的重大历史性成就,呈现出“快、高、优”的良好发展态势。尤其是坚持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建成以一园四区和六个工业小区相辅相成的经济发展格局,成为全国有重要影响的循环经济基地和华东最大的再生塑料集散地,在全国循环经济发展中创造了“界首模式”,工业发展整体居阜阳首位、皖北领先、全省前列,连续五年跻身安徽省制造业发展综合十强县(市),连续四年入围安徽省制造业发展增速十快县(市),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速在12%以上。


 【结语】

  国以史为鉴,人以史明志。历经时代风云变幻,然先贤报国之言,声声入耳;兴家创业之举,历历在目。昨日己经过去,丰碑矗立永恒。我们用心还原了这一幅历史长卷,抚今追昔,当乘承先辈之刚强意志,传承优秀文化,爱我家乡,建我界首,方能告慰先贤。

  本展馆的圆满完成是基于界首市委、市政府领导对界首近代史及党史的高度关心及重视。在实施过程中得到了安徽省文物局、安徽省博物馆在资金和业务上的大力支持。同时向市地方志办公室、市党史办公室、市档案局、市招商办和市住建局等部门给予的鼎力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向一直关注指导展厅建设的魏嵩山教授表示由衷的敬意,并向无私捐赠珍贵文物、丰富展厅内容的乔之宏、康玉成、王贯生、王东军、刘子刚诸先生表示诚挚的谢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