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走近茨淮新河 ——《安徽青年报》学生记者走近张湾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
    2024-08-09

    走近茨淮新河

    冉庙乡中心学校七年级(2)班 董畅  辅导老师  孙锐


    茨淮新河是我们阜阳人的母亲河,它源源不断地为我们提供甘甜可口的河水。而作为一个阜阳人,我竟然没有真正地去看过这条母亲河,偶尔见过也只潦潦看了几眼。直到今天,作为一名学生记者,我才跟着大家,一起去了解茨淮新河。

    下了车,我来到了自然环境保护区茨淮新河河畔。

    看着这广阔无垠的河流,没想到这竟是安徽人民用他们的智慧与双手一铲一铲铲出来的。站在一眼望不到头的河边感受着微风的轻拂,河面风平浪静,只有几只小船在漂泊。岸边一棵棵笔直的树在屹立着,它们像一个个士兵为我们守护着茨淮新河。

    “吃水不忘挖井人”。现在的茨淮新河已经是我们阜阳人民的饮用水源。当年开挖茨淮新河是什么情况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将随着老师,去采访一位当年参加挖河的小队长,这位小队长已经八十七岁高龄,按辈分我应该叫他张爷爷。

    “张爷爷,你们挖河的时候有没有遇到什么困难?”张爷爷说:“那遇到的问题可太多……”

    我又问道 :“你们为什么要这么拼命地挖河?”张爷爷笑了,笑得纯真朴素。他说:“只为了造福!”

    像张爷爷这样的人,他们不图钱财,只要后代幸福,只要一面小小的先进循环红旗。但正是这一面小小的红旗,不断激励着他们奋斗不止,正是这小小的红旗承载着坚定的信念,传承着茨淮新河永恒的精神。




  • 饮水思源 传扬精神 ——《安徽青年报》学生记者走近张湾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
    2024-08-09

    饮水思源 传扬精神

    颍东区冉庙乡中心学校 校长 吕月涛


    茨淮新河精神是艰苦奋斗的开创精神,它与红旗渠精神一样,体现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时代内涵。

    茨淮新河承载着灿烂文明,传承着不畏艰险、吃苦耐劳、团结协作、艰苦奋斗的精神,是一笔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

    饮水思源,传承精神。冉庙乡中心学校离茨淮新河比较近,又因为茨淮新河插花至伍明段是我们阜阳人饮用水源,饮用水保护区,再加上颍东区冉庙乡张湾村后寨建设了茨淮新河建设历史陈列馆,所以我们结合实际对学生加强德育教育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

    我们中心学校此次组织五名学生记者采风活动,一方面是让他们了解茨淮新河精神内涵,另一方面是让他们从中有所感悟,做好宣传员,传扬茨淮新河精神,教育同学们努力学习、踔厉奋发的情感,以及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党爱国爱家乡的情怀。




  • 到茨淮新河纪念馆听小时候爷爷讲的故事 ——《安徽青年报》学生记者走近张湾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
    2024-08-09

    到茨淮新河纪念馆听小时候爷爷讲的故事

    冉庙乡党委 委员 孙秀


    乡愁,是情怀,是几代人魂牵梦绕的记忆,是内心深处田园牧歌般的纯真乐园,是我咿呀学语时的摇篮,是伴随快乐童年清澈的河水,欢蹦的河鱼,香甜的瓜果,整张河冻结成冰的溜冰场……还有爷爷家后屋用油布毡倍加珍惜的拉坡机、独轮车、蓑衣……

    推开一扇厚重的木门,来到一个农家院落,院中迎面6 间并排红砖的平瓦房,这就是冉庙乡张湾的淮新河建设历史陈列馆。院内那棵百年的枣树共同见证着那段可歌可泣的岁月,左边砖墙写着“为乡村写史 为农民立传”醒目大字,冉庙乡为了记录呈现当年那段历史,讴歌艰苦奉献的农民精神,寻找文献资料,寻访人物原型,收集开挖实物,开展“茨淮新河”征文等活动,向我们徐徐展现了这个为农民写史的纪念馆。展馆的照片、历史文件、资料,独轮车、蓑衣,还有当年民工发明“拉坡机”实物,给我们拉回了小时候爷爷经常描述的那段艰苦的岁月,仿佛置身于那个热血沸腾的浩瀚工程。

    茨淮新河于1971年动工,是由皖北人民亲手开掘出来的人工河,它上起颍河左岸茨河铺,截引黑茨河、西淝河、芡河等原有水系,经阜阳市、利辛县、蒙城县,淮南市凤台县、潘集区,蚌埠市怀远县,于荆山南涂山东入淮河,全长134.2公里。历经10个冬春,于1980年完成了插花以下110公里河道的全部土方工程。据当年参与工程的爷爷回忆,茨淮新河开挖时,国家还处于经济困难时期,土方的开挖和运输全靠人力,基本上都是用锹锨挖土,用肩挑土,用架子车运土。河面开挖一般都是在每年的秋收结束,冬小麦种好后时间。那时天气非常寒冷,有的人还光着脊梁,有的人打着赤脚,鞋子磨破了就用麻绳系着。手上不知磨破了多少血泡,肩膀上不知增厚了多少老茧,硬生生地挖出了新中国第一条最长的人工运河。张湾村先后200多人浩浩荡荡参与那个浩大的工程,张湾派出去挖河的人要拉着驾车,徒步走30多里路,到分配给他们的孙大营河段去上工,住在临时搭建的帐篷里,每天天不亮开工,每天见不到太阳收工,中午一个小时的休息时间,但他们不怕苦,就怕分给自己的河工落后,争先恐后,争分夺秒,不看到工地上收工的大旗挥下,是绝不会休息的。

    碧水悠悠,不舍昼夜。距离茨淮新河的开挖已过去了半个多世纪,而今茨淮新河正在发挥着防洪、蓄水、灌溉、航运、景观等各项效应,当年参与建设的张湾人的资料影像展示在纪念馆里,向我们讲述着当年的悠悠岁月……




  • 家乡那条河 ——《安徽青年报》学生记者走近张湾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
    2024-08-09

    家乡那条河

    冉庙乡中心学校七年级(2)班  高雅迪  辅导老师 李燕晴


    在我的家乡有这么一条河,它在淮北地是一条重要的黄金水道,富民之河。它就是——茨淮新河。

    最初,茨淮新河只是一片小村庄,而如今的它广阔无垠,清澈如镜。它不仅在排涝、灌溉、分洪、航运等方面发挥重大作用,还在经济建设供水,能源交通建设供水,城市居民供水及水土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等方面产生了巨大效益。

    但在这背后却隐藏着许多人的艰辛……

    早在先秦时期阜阳先民就饱受沙颍河水患之苦,淹没庄稼、房屋、田地等,人们因此苦不堪言。所以毛泽东主席号召安徽省的人民一定要把淮河修好。可在那个年代,工具简陋、资源匮乏,挖河是一件艰苦的巨大工程。但在1971年11月20宣布正式开工时,来自12个县的广大人民群众热情高涨,积极踊跃报名参战。没有多久,全区组建成千上万的大军,开始夜以继日工作。

    那时的人淳朴,都肯下劲干活。无论环境多么恶劣,都要坚持挖通茨准新河。即使每天只能吃杂面卷或面条,只能睡茅草屋,打地铺,他们也毫无怨言。在这些人里也流传着这么一句话:“小雨当出汗,大雨接着干。”他们会几年不回家,只在工地过年,过年也只放四天假,四天过后接着干。即使这样,也没有一个人抱怨。你若问他们为何这么拼,他们也只会笑着说“为后代造福!”

    挖通茨淮新河后,人们不要工钱,只要些能换粮食的工分和一面红旗。红旗轻轻的,薄薄的,但拿在手中却是沉重的。

    人民用自己的双手和心血挖通了茨淮新河,它将承载着人们的心愿与憧憬奔流不息 。




  • 揭开你神秘的面纱 ——《安徽青年报》学生记者走近张湾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
    2024-08-09

    揭开你神秘的面纱

    冉庙乡中心学校七年级(4)班 兰彤彤 辅导老师 张艳


    你曾被毛主席提笔写下过“一定要把淮河修好”;你曾见证了新中国成立以来阜阳人民不怕吃苦,勇于奋战的艰辛创业历程;你曾被人写下过“新河滔滔通天下,治淮谱写新篇章”。你就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长人工河——茨淮新河。

    5月8日,我带着好奇心走近你的过去,那时的你还是一片平地,平地上种着各种庄稼。当毛主席发下那声号召时,在你的身边就打起了一场无声的战斗。于1971年开挖,1981年完成土方工程,1984年通航, 1991年这场战斗以胜利结束。

    87岁的张文怀爷爷,见证了你的过去,当我见到张爷爷第一眼,我的眼前突然一亮,只见他鹤发童颜坐在那里,俨如仙人一般。虽然已是耄耋之年,但是他还是声如洪钟。老人很健谈,也很乐观。清瘦的面庞显得格外精神,他那瘦削的手掌布满一层厚重的老茧,彰显出他的勤劳和历经沧桑。但是当提及当年上河工那段历史时,他的眼中好似有了星光,他的脸上洋溢着满满的自豪。

    张爷爷说:“在冬季,土地虽然上冻了,但他们依旧下地挖河,号子喊起来!担子扛起来!全身上下有使不完的劲。”

    在那寒冬腊月中,茨淮新河上人山人海。人们干得热火朝天。他们口里喊着“小雨不停工,大雨坚持干”。在那个工具落后、资源匮乏的时代里,他们绝不认输,他们争先恐后,他们不论昼夜,难道只是为了那一天八毛钱吗?不,他们是为了让茨淮新河——这项伟大的工程造福人们!

    我怀着敬仰的心情来到你的身边,如今的你,水更清,岸更绿,景更美,宛如一幅美丽的生态画卷在徐徐展开。不仅在排涝、灌溉、分洪、航运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城乡经济建设供水、能源交通建设供水、城市居民供水及水土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等方面也产生了巨大效益,

    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开挖的最长的人工运河,是我国水利建设史上的一大壮举。你在这个浩大的工程中所积淀下来茨淮新河精神,也如一颗璀璨的明珠,照耀着沿岸的中华儿女,激励着我们一路向前!




  • 走近茨淮新河,传承奋斗精神 ——《安徽青年报》学生记者走近张湾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
    2024-08-09

    走近茨淮新河,传承奋斗精神

    冉庙乡中心学校八年级(3)班张硕  辅导老师  闫杰


    明镜所以照形,古事所以知今。

    今日,怀着十分敬仰的心情,我荣幸作为学生记者前去参观茨淮新河建设历史陈列馆。

    微风轻拂,似乎也在低语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而我的心灵也在这历史的回响中得到了深深的触动。

    当我踏进淮新河建设历史陈列馆内的那一刻,我便被馆内的文物所吸引。

    一件破旧的蓑衣,一盏熏黑的马灯,一辆生锈的独轮车……勾起了我们无限的想象。

    随着讲解员耐心细致地讲解,沉浸在茨淮新河发展变迁的历史长河中,近距离感受次淮河精神的魅力。馆中陈列着意义不同的文物,当年人民开凿茨淮新河时所用的工具,以及由《人民日报》所提供的开凿时人民的照片。在文物的四周镌刻着相关历史文献,在讲解员的叙述下,这些文字仿佛具有魔力一般,可以穿越时空的限制,为茨淮新河而奋斗的前辈们如同出现在我的眼前,他们无一不为修建茨淮新河而努力。随着讲解员叙述的戛然而止,我们即将离开此处,可我却久久不能从中释怀。

    紧接着,我们很有幸采访到一位当年奋斗在开凿前线的耄耋老人——当年参加开挖茨淮新河的张湾村生产队队长张文怀。我们便好奇地询问老爷爷关于当年开凿茨淮新河的事情。

    “张爷爷,你们那时候工作的环境怎么样?”张爷爷说:“每天吃粗面馒头,睡在临时搭的庵棚里,一天工作时间很长,可是我们也不感觉到累,个个干劲十足啊!”

    工地上,人们在寒冬腊月中不分昼夜地开凿茨淮新河。白天挖土,夜晚运土。环境条件如此恶劣,但是人们还是踊跃参加开凿工作,正是劳动人民十年的英勇奋斗,才建成如今我们安徽的黄金水道,富民之河—茨淮新河。

    采访结束后,我们来到新建大闸下一睹茨淮新河之面貌。

    眼前俨然一幅水天一色的画面,心中又想到茨淮新河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吃苦耐劳,勇于奉献。碧绿的湖水波涛汹涌,安徽的少年茁壮成长,我的心中早已如同眼前河水般波涛汹涌,不禁在此深思:我们身为安徽子女应当踊跃发扬茨淮新河精神,在生活中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当国家、人民需要我们时勇于奉献,争做新时代好少年。




  • 流淌着的茨淮新河精神 ——《安徽青年报》学生记者走近张湾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
    2024-08-09

    流淌着的茨淮新河精神

    冉庙乡中心学校八年级(5)班 于佳雪  辅导老师 孙梦梦


    “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每每喝到甘甜的水,我就会想起茨淮新河。今天,在老师的带领下,我们走进淮新河建设历史陈列馆,让我对茨淮新河有了更全面的认识和更多感触。

    陈列馆并不是很大,是原村民废弃的几间屋子,其中珍藏的图集给我带来不小的视觉冲击和心灵震撼。在讲解员的叙述下,过去的一切仿佛历历在目,八方赶来数万人民团结一致响应党的号召,让小水道变大河流。

    他们不畏艰险平地开凿挖河,用最简陋的工具挖淤泥,凿冻土,挑土石。下放到皖北的知青也和成千上万的阜阳人一起在刺骨寒风中肩挑车拉,奋战在工地前沿,成为百万治水大军一道亮丽的风景。真可谓是千军万马战茨河!无论是严寒还是酷暑,他们都坚持“小雨当作汗,大雨接着干”,共同建起这条农业命脉,真真切切践行毛主席那句“一定要把淮河修好!”

    茨淮新河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长的人工河,在物资匮乏条件艰苦技术落后的情况下,数万民工以气吞山河的雄心壮志创造人间奇迹;以不怕苦累勇于奋战的精神修筑阜阳的黄金水道,激励着千秋后代继往开来。

    终于,十年苦战全线通水。忽闪的影片播放到最后一幕,工地红旗飘扬,人们欢呼雀跃。蓝天白云映笑容,他们在欢呼工程顺利完成,在招手展望美好未来。

    作为新时代的学生,我们要牢记并传承这种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勇于争先的茨淮新河精神,要有“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气魄!




  • 揭秘茨淮新河美丽容颜 ——《安徽青年报》学生记者走近张湾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
    2024-08-09

    河水静静流淌,岸边绿植环绕。

    清晨金色的阳光映照在河面上,斑斑泛着亮光的水面与水中野鸭游过的波纹,绘出了一幅美丽的画卷。5月8日上午,阜阳市颍东区冉庙乡中心学校五名《安徽青年报》学生记者来到了茨淮新河畔的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颍东区冉庙乡张湾村后寨。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他们参观了茨淮新河建设历史陈列馆,采访了参加当年开挖茨淮新河的老人,领略了茨淮河畔的美丽风光,更学习了茨淮河的不畏艰险、吃苦耐劳、团结协作、艰苦奋斗的开创精神。

    据悉,1970年10月,数十万民工开挖了从怀远境内的淮河口到阜阳市伍明镇西南的茨淮铺,名为茨淮新河,是淮河支流、淮河平原治理期间新辟的一条大型人工河道。全长134.2公里,流域面积6960平方公里。在防洪排涝、灌溉良田、水上运输及阜阳市居民用水等方面产生了巨大效益。当年参与伟大工程的历史场景,可歌可泣的劳动模范故事,以及艰苦奋斗、无私奉献、不等不靠、奋勇争先的茨淮新河精神,它带着几代人鲜红的记忆,随着波涛滚滚的茨淮水,一路奔腾着,川流不息。

    如今,茨淮新河仍发挥着泄洪、排涝、灌溉、航运、供水等功能。当年设计、开挖茨淮新河的人大多都已经老去,但人们不会忘记他们付出的心血和汗水,茨淮新河工地上的汗水、号子声是永远抹不去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