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顾一段历史:顾全大局
    2022-06-24

    王家坝位于淮河中上游分界处,在淮河防汛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每当淮北大堤、能源基地、工矿城市以及京九、京沪交通大动脉受到洪水威胁之际,每当淮河抗洪进入最危急的时刻,王家坝人就会用一次次开闸蓄洪的壮举诠释“舍小家为大家、舍局部顾全局”的伟大意义。正是王家坝人的无私牺牲和奉献,换来了整个淮河流域的安澜。“王家坝精神”是王家坝几代人努力奋斗积累的宝贵财富,是淮河儿女精神风貌的真实写照。

    自1954年至2020年,王家坝闸累计13个年份16次蓄洪,蓄洪总量75亿m³,为削减淮河洪峰,确保两淮能源基地、京沪铁路、淮北大堤及沿淮大中城市的防洪安全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次次的牺牲奉献,换来的是淮河防汛的全局利益。生活在这片土地的人们早已习惯了敞开胸怀,任由洪水吞没家园,不管自己经历多少磨难、承受多大委屈,他们都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奉献、牺牲着自己。据统计,王家坝16次开闸,给蒙洼蓄洪库造成直接经济损失约53亿元。其间接损失更十分惨重,每次蓄洪过后,区内工厂停工、企业停产、公共设施被破坏,部分土地被水冲沙压,农作物无法按季下种,群众生产生活受到严重影响,经济多年难以恢复,群众人均年纯收入远远落后于全县平均水平。

    16次开闸蓄洪75亿立方米,以淹没1米深计算,可以淹没合肥市城区20次、上海市城区3次,相当于美国总人口1年生活用水总量、英国总人口3年生活用水总量。

    兴建王家坝闸和蒙洼蓄洪库之前,蒙洼地区自然行洪,洪水淹没区很小,洪水过程很短,不会对当地农业生产、群众生活造成毁灭性的影响。王家坝闸1953年建成、蒙洼蓄洪库投入使用后,洪水滞留时间就要根据淮河流域抗洪形势的需要而实施政策性调控了。2003年王家坝两次开闸蓄洪,连续防汛抢险救灾88天。由于淮河洪水下泄很慢,蒙洼蓄滞的洪水滞留2个多月,洪水泄完后,因土壤含水量大,冬小麦无法按时播种,直接影响到第二年午季的收成。


  • 回顾一段历史:自强不息
    2022-06-24

    蒙洼蓄洪区自建成以来,为了淮河上下游的安澜,蒙洼人民抛家舍业,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家园被洪水淹没,但乐观厚道的蒙洼人。面对灾难,不折不弯,坚韧不屈,水退人进,人进田绿,不留一分白茬地,大力发展柳编、板鸭等产业,实现脱贫致富奔小康。这种不畏艰险、不怕困难、百折不挠、面向未来的自强不息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伟大精神在蒙洼地区的生动体现。


  • 回顾一段历史:同舟共济
    2022-06-24

    蒙洼人的牺牲奉献,换来的不仅是他人的敬重和赞叹,更有社会各界的倾情帮助和支持。王家坝开闸蓄洪时,党中央、国务院、各级党委、政府以及社会各界对于王家坝的奉献给予了高度的关注和重视,提供了全方位的帮助与支持。党和政府周密部署,各级领导靠前指挥;党员干部主动到抗洪一线,成立临时党支部,成为抗洪抢险斗争的中流砥柱和坚强基石;人民子弟兵视灾情如命令,充分发挥突击队作用,用鲜血和汗水筑起了一道道坚不可摧的钢铁长城;社会各界捐款捐物,一批批带着各地人民深情的资金和物资源源不断地送到蒙洼灾区,使蒙洼人感到了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激励着他们战胜洪灾、重建家园的坚强信念。

  • 回顾一段历史:科学治水
    2022-06-24

    尊重规律、综合防控,是多年防控洪水的重要经验,也是防汛抗洪的基本方针。共和国成立后兴建的一系列治淮工程,正是尊重规律、科学防控的根本物质基础和措施。如今,淮河已初步形成防洪减灾工程体系,治淮工程在历次大洪水中都发挥了巨大威力。

    首先,尊重自然规律,实现“人退水进”。2003年大水之后,在蒙洼建成了6个保庄圩,将居住在不安全地带的居民迁进保庄圩,让道于水,实现了“人退水进”。

    其次,加大治淮投入,突出工程措施。截止到2009年,仅在蒙洼就实施了王家坝闸、蒙洼堤防加固工程等六大项目工程,这些工程的竣工投入使用,加固了蒙洼95公里的大堤,打通了堤顶防汛通道,提高了防洪标准,使王家坝闸保证水位由29.00米提高到29.30米,降低了蒙洼进洪机遇,保证了蒙洼能及时、安全、有效的运用,确保了淮河安澜。

    第三,充分应用科技手段,注重非工程措施。防汛抗旱异地会商系统、雨情水情遥测系统等现代科技手段的广泛运用,让王家坝人在与洪水战斗的过程中,越来越占据主动。2007年7月9日,在王家坝水位回落的情况下,通过先进手段,准确掌握上下游雨情、水情和未来三天的天气变化,阜南县作出蒙洼有可能蓄洪启用的研判,提前50多个小时做好实施蒙洼蓄洪运用准备,为王家坝及时开闸蓄洪赢得了宝贵的时间,确保在国家防总蓄洪命令下达后28分钟即开闸蓄洪,确保了执行命令的及时性、有效性和安全性。



  • 回顾一段历史:感动中国
    2022-06-24

    一次次牺牲、一次次奉献、一次次奋起,“顾全大局、自强不息、同舟共济、科学治水”的王家坝精神感动中国。

    淮河防汛抗洪始终牵动着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心。而王家坝闸以其特殊的位置、频繁地运用和重要的作用,更是一直为党中央、国务院和全国人民及国内外新闻媒体关注的焦点。习近平、胡锦涛、吴邦国、温家宝、回良玉以及曾庆红、吴官正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曾亲临王家坝视察慰问。

    各级领导无微不至的关怀与支持,凝聚了党心民心,进一步增强了阜南人民战胜灾害、重建家园的决心和信心。激浪铸丹心,兴水促和谐。历经洪水洗礼,阜南县各级领导班子更加坚强,党员干部与人民群众的感情更加深厚,加快发展的信心和决心更加坚定。特别是近年来,阜南县委、县政府立足县情、水情,团结带领全县人民大力弘扬“王家坝精神”,围绕“跨越发展、加速崛起、富民强县”主题,着眼建设淮上工贸园林城、豫皖交界明星县,按照“工业主导、双轮驱动、三产融合、科学发展”的工作思路,负重奋进,经济社会保持了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

    如今的阜南,到处充满着生机和活力,城乡建设日新月异;开放的阜南,已成为众多外商投资兴业的热土;发展的阜南,八方看好,万帆竞发,各项事业蓬勃发展,正以其强劲的发展势头实现着迅速崛起。

  • 世纪沧桑巨变
    2022-06-24

    治淮工程建伟业,“三个代表”暖民心。半个多世纪的治理,半个多世纪的心血,换来了蒙洼的沧桑巨变。

    人居环境发生了变化。群众居住环境由危到安,由小到大,由差到好,实现了质的飞跃。2003年前居住在平地及不安全庄台上的2万多名群众目前全部搬到保庄圩内居住,水、电、路设施配备齐全,人均居住面积由10多平方米增加到100平方米,住房标准也越来越高,由茅草屋、土坯房到目前住上了砖瓦房、楼平房。随着人居环境的改善,群众的生活习惯出发生了新的变化。

    精神状态发生了变化。安居才能乐业。以前,大汛来临,群众东搬西挪,人心不稳。现在,群众安居了,思想稳定了,心情舒畅了,精神振奋了。

    致富思路发生了变化。随着治淮工程建设及蒙洼蓄洪区内部的不断治理,当地干部群众发展观念及致富思路也随之有了非常大的变化,结构调优了,规模调大了,效益调高了,收入增加了,生活改善了。

    党群干群关系发生了变化。随着一个又一个德政工程、民心工程、富民工程的实施,使蒙洼蓄洪区群众得到了实惠,感到了温暖,看到了希望,党群干群关系有了新的变化。尤其是在当前正在深入开展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中,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认真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情注灾区,心系蒙洼,查民情、听民声、体民意、解民困,为群众诚心诚意办实事,尽心竭力解难事,党群干群关系进一步密切,蒙洼也成为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保持和体现共产党员先进性基地,成为阜南县先进性教育活动示范点、闪光点。

    蒙洼人对明天充满了信心!蒙洼蓄洪区的明天充满了无限生机!

  • 抗洪救灾重建
    2022-06-24

    2003年7月3日1时至7月11日2时,王家坝闸两次开启,短短的8天中,蒙洼蓄洪库两度蓄洪。小麦冲了,庄稼淹了,房屋毁了……蒙洼一片汪洋。

    多次蓄洪,蒙洼人奉献的绝不仅仅是绝收少收的粮食,也不仅仅是严重经济损失,奉献出的是蒙洼人的一腔深情和全部的爱。一切从大局出发,一切听从国家的调度,为了保护淮河流域人民生命财产,蒙洼人舍小家保大家,一次次牺牲了自己。

    然而蒙洼的奉献,人民没有忘记,大水之后人民解放军和各省市的医疗队到了!全国各地的帐蓬、粮食、燃料、药品到了!四面八方的捐赠也到了……

    “加强领导,靠前指挥,依靠群众,科学调度,周密安排,夺取防汛抗洪救灾的胜利”,胡锦涛总书记发来电令,对淮河防汛抗洪救灾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吴邦国、温家宝、曾庆红、吴官正、回良玉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亲临蒙洼抗洪救灾一线,视察指导淮河防汛抗洪救灾,慰问灾区人民。这些都成为蒙洼抗灾自救的强大精神动力。水退人进,人进田绿,他们很快就恢复了生产,迅速投入灾区恢复重建。

    蒙洼蓄洪补偿工作迅速启动。近8000万元的蓄洪区运用补偿资金于灾后陆续发放到蒙洼灾民手中,也实现了蒙洼半个多世纪以来,每次蓄洪过后以捐助、补贴为主的救济方式,向依法获取国家补偿的根本性转变,不仅是党和国家对行蓄洪区人民作出奉献的充分肯定,也给蒙洼蓄洪区群众吃了一颗“定心丸”。

    蒙洼移民迁建工程全面铺开。灾后,国家投入2.12亿元资金,迅速实施了蒙洼移民迁建工程,从根本上解决了蒙洼蓄洪区群众安居乐业问题,为蒙洼蓄洪区今后能够安全、及时、有效运用排除了后顾之忧,打下了坚实基础。

  • 艰难治水历程
    2022-06-24

    1950年夏,淮河流域突发大水,无情的洪水将淮河沿岸人民推到了灾难的深渊。

    灾情牵动着中南海,牵动着亿万人民的心。

    1951年,毛主席发出了“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伟大号召,千军万马开赴治淮工地,一场举世瞩目的治淮建设开始了!

    为了削减淮河上游洪峰,确保两淮能源基地、南北大动脉津浦铁路、淮北大堤和沿淮大中城市的防洪安全,中央从大局出发,在淮河设置了第一座蓄洪库——蒙洼蓄洪库。按照“蓄泄兼筹”的治淮方针,淮委对蒙洼蓄洪库作了规划设计。主要工程包括:修筑淮、蒙圈堤95公里,开辟蒙河分洪道,建王家坝进水闸、郜台子退水闸,开挖洪集引河、张湾引河、郎湾引河、三河尖截弯取直段,铲除行洪障碍,修筑安全庄台等一系列工程。

    1951年初冬时节,随着阜阳地区治淮指挥部一声令下,阜南、颍上、阜阳、临泉四县30万民工浩浩荡荡开赴蒙洼工地,蒙洼圈堤工程会战开工。

    1952年春,大堤合龙圈堤工程胜利完成。

    此时,王家坝闸、郜台子退水闸、蓄洪大沟等配套工程正抓紧施工,至1953年,蒙洼“保麦争秋”控制蓄洪工程基本建成。

    1973年,泄洪流量2000立方米每秒的曹台子退水闸工程上马。

    1977年,阜阳至蒙洼上堵口45公里的35千伏高压输电路架通,蒙洼人结束了无电的历史。


    要想富,先修路,尤其对蒙洼这样的重灾区修路显得更为紧迫,更加重要。80年代后期及90年代末,蒙洼利用项目资金、扶贫拨款、地方以工代赈、群众集资款修筑了纵贯横穿蒙洼库区浆的混凝土路10条,大大地改善了蒙洼的交通状况,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工程建成了,配套是关键。80年代末蒙洼的建设转入了以除涝降渍为主的土方配套工程。90年代以来,在当地党委、政府的领导下,蒙洼人民在总结前期治水经验的基础上,审时度势,把市场经济的观点运用到水利建设上,以“统筹规划,突出效益,集中开发,综合治理”的指导思想,探索出一条“以水治水,以水养水,以稻治涝,化害为利”的治水新路子。挖沟筑渠,蓄水建站,发展灌溉,扩大稻改面积,进行高效农业开发;加固堤防,开发荒滩废塘,发展养殖,变废为宝,大力发展水产经济,全面实现了水利建设由单纯的防洪保安全向治水治穷、综合开发的转变。如今,蒙洼已先后建成了一桥(蒙洼王家坝防汛交通桥)、两闸(王家坝进水闸、曹台孜退水闸)、三控(黄泥湖、中曹路及黄郜路控制闸)、四站(老观、姑嫂庙、上堵口、曹台电力排涝站,总装机25台,总容量7270千瓦)、五圩(安岗及王家坝、老观、曹集西、段台保庄圩,总面积6.8平方公里)。一个集防洪、除涝、降渍、灌溉为一体的四大工程体系初步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