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道,一些地方党委领导班子,结合近年来查处的贪腐大案,对干部进行具体而切近的党风廉政教育。其中不少人谈道,考察干部不仅要“知其大节”,也应该观察人品细微之处,把人品作为识人的重要视角。
之所以要把人品作为识人的重要视角,是因为有些重大问题恰恰是从为人处世细节中暴露的。如,有的人常常撒谎,甚至编造职业简历;有的人喜欢吹牛,到处显摆自己与某某大领导关系密切;有的人作风不检点,不分场合说脏话、黄段子;有的人热衷挑拨离间,人前人后搬弄是非;有的人看人下菜碟,对上奉迎、对下冷脸……虽然人都会有缺点、弱点,也不必把人的缺点、弱点统统说成是人品问题,但对于那些本该重视的品德操守,也绝不能忽视甚至忽略。
人品如何,对领导干部来说尤为重要。一方面,“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倘若一个地方或单位主要领导人品不良,其负面作用足以影响那里的政治生态和发展环境。另一方面,不良人品与共产党人应具备的政治信念、道德修养格格不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还可能成为助长贪腐行为的催化剂。这几年查处的贪腐官员大多是一些人品不端、口碑很差、当地群众反映强烈的“人物”。疑似之迹,不可不察;点滴细小,可以见大。这是有道理的。
正因为人品与从政之德关系密切,所以对人品评价历来是对官员考察的一个极其重要参考。古人有些“阅人”的办法:“通则观其所礼,贵则观其所进,富则观其所养,听则观其所行,止则观其所好,习则观其所言,穷则观其所不受,贱则观其所不为。”考察一个人当然不止这些方面,但上面这些说法确是不刊之论,对当下党风廉政建设也是有启发的。比如,职务提升了,是不是更加谦虚谨慎、严格要求,遵纪守法;条件优越了,是不是依然朴素节俭、不慕虚荣;社会地位提高了,还愿不愿像老百姓一样柴米油盐“接地气”;手中有权了,是与贤人近还是与小人亲。不是凭印象,而是从变化和发展中观察人的品格和干部思想状况,往往比较符合实际。
有人说,人品是天生的,有善亦有恶,并由此推导出两种情况:一种是坏人混进了党员干部队伍,窃取了权力和高位;一种是由于职务地位变化,而被腐蚀变质。这涉及古往今来“性本善”和“性本恶”两大观点的争论,抽象讨论没意义,还是要辩证地看、发展地看。
习近平总书记曾深刻指出:“在历史的长河中,那些帝国的崩溃、王朝的覆灭、执政党的下台,无不与其当政者不立德、不修德、不践德有关,无不与其当权者作风不正、腐败盛行、丧失人心有关。”总书记讲得十分清楚,好的人品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对党员干部来说,如果不注重文化启蒙、道德修养、人格提升,不追求循行正道、办事公道、为人厚道,是很难进步的。特别是随着职务提升、权力增大,对人格、品德要求也越来越高。无论“立德”“修德”还是“践德”,不会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劳永逸。人心向善,有时就得吃亏让人;诚信无欺,必须坚守承诺;宽容大度,就得顾全大局,甚至受得了委屈;正直坦诚,有时要付出损失利益的代价。这并不容易。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做官,勤勤恳恳做事,这样的人格修炼、道德养成,恐怕也是“逆水行舟,不进则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