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让信仰成就“思想常青树”

编辑部

来源:人民日报

发布日期:2018-06-27

作者:羽 生

浏览次数:2832

  去世前半个月,仍坚持在病床上听学生通读论文稿,用尽全身力气逐字说明修改意见;弥留之际,一边插着吸氧管一边拉着学生的手,缓慢而坚定地留下人生遗言:“不忘初心”。著名中共党史学家、东北师范大学原副校长郑德荣教授的感人事迹,在全社会引发广泛关注。

  郑德荣数十年如一日,孜孜以求、淡泊名利、潜心钻研,毕生致力于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伟大事业,成为我国中共党史学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重要开拓者和奠基人。特别是《毛泽东思想史稿》《毛泽东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等著作,填补了学术空白,产生了深远影响。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上,郑德荣始终高举旗帜跟党走,把研究与教学融入生命、将个人融入时代,赢得了“红色理论家”“思想领域常青树”的美誉。

  信仰蕴藏着巨大的力量。郑德荣的故事启示我们,“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正是因为有坚定的理想信念,郑德荣视学问为事业,视学术为生命,把学术创新作为不懈追求,以高深的学术造诣、深厚的理论功底和卓越的学术成就,成为中共党史研究的一面旗帜。正如他常说的,“离开严谨求实,不称其为科学;没有探索创新,不称其为研究。”当理想信念与科学追求相结合,一个人就能激发出超越自我、突破前人的精神动力。

  有了坚定的信念,人生才能朝着目标执着远行。这是郑德荣等楷模留给后人的深刻启示。对于人文领域和基础理论研究来说,往往需要面对海量文献,离不开长时间的沉淀与打磨。马克思寓居英国,把大部分时间都花在大英博物馆里,前后耗费40余年心血,完成了鸿篇巨制《资本论》;鲁迅将别人喝咖啡、聊天的时间用在工作上,笔耕不辍,发出了那个时代最震撼人心的“呐喊”。今天,面对喧嚣与诱惑,我们更应守住内心的宁静,涵养一份“慢下来”的耐心,培育一种“沉进去”的专注。“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真正耐得住寂寞、坐得了冷板凳,才能越来越接近真理的彼岸。

  有了坚定的信念,才有用之不尽的创新激情。郑德荣如此,像他一样献身事业的学者专家也是如此。为收集种子,植物学家钟扬忍受着剧烈高原反应攀登珠峰,创造了在海拔6200米完成植物采样的纪录;为尽快缩小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战略科学家黄大年经常工作到凌晨两三点,平均每年出差130多天,刚回来就一头扎进办公室;为完善儒学研究的“基础设施”,国学大师汤一介于76岁高龄开始主持《儒藏》编纂工作,涵盖3500种文献、内容超过10亿字……以坚强的理想信念奠定基础,辅之以严谨的态度、探索的精神、不懈的追求,是求学问道的重要法宝,也是成就事业的关键品质。

  郑德荣曾说:“立志要把自己的一生献给党和国家。”像郑德荣一样,坚定信念、执着追求,自觉把个人奋斗融入同心筑梦的伟大历史进程,我们就一定能成就更有价值、有意义的人生。


主办单位:中共阜阳市委组织部 承办单位:阜阳市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办公室 阜阳市党员教育中心
阜阳先锋网编辑部:0558-2235046 地址:安徽省阜阳市阜王路151号阜阳市司法局沿街楼5楼
技术支持:中国联合网络通信有限公司阜阳市分公司 设计制作:网新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