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省、市级十余家媒体集中采访颍泉区脱贫攻坚工作

颍泉区委组织部

发布日期:2018-10-19

作者:余波 史文婷 陈雅雯

浏览次数:5629

10月17日是第5个全国扶贫日,也是第26个国际消除贫困日。当天,央广中国之声、中国新闻网、安徽卫视、安徽新闻广播、安徽公共频道、安徽日报、人民日报人民数字、今日头条、中安在线、凤凰网、安徽城市之声、阜阳电视台等中央、省、市级媒体记者,以“脱贫攻坚颍泉在行动”为主题,深入基层一线,采访颍泉区环境整治、产业扶贫、就业扶贫等方面的典型经验和做法。


当天,采访团一行先后来到宁老庄镇大田村、闻集镇葛桥村大丰收合作社、多多利产业基地。在大田村文化广场,记者们观看了大田村扶贫工作大队及村干部如何帮助懒汉脱贫致富的微电影《三扶懒汉》。“大田村的环境整治对贫困户脱贫致富有什么带动作用?” 记者们采访了镇村相关负责人详细了解大田村环境整治与脱贫攻坚情况。大田村在过去是典型的落后村、贫困村,在脱贫攻坚的号角中,这片贫瘠的土地发生了嬗变,短短3年,神奇般地华丽转身。尤其6月5日大田村环境综合整治试点启动以来,仅仅50天的时间,破旧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打造了美丽乡村的“升级版”。“活了一辈子,没想到还能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看着如今像花园一样的村庄,村里老党员梅东立开心地对记者说。



在闻集镇葛桥村大丰收合作社,记者们对大丰收合作社种植的薄壳山核桃、林下经济作物等产业种植、经济收益、带动贫困户增收等情况进行详细了解。“在合作社务工,一年能收入多少呀?”“劳动强度能承受吗?”……记者们采访了在合作社务工的贫困户张殿英。张殿英一年在合作社务工收入一万多元,另外,在金融扶贫、土地流转等扶贫政策的引导下,生活明显改善,对未来充满希望,脱贫不忘党恩的精神面貌给记者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多多利双孢菇生产基地利用畜禽粪便和秸杆,作为工厂化栽培双孢菇的有机质,双孢菇的下脚料再生产出有机肥,真正实现了点草成金,变废为宝。“这种循环农业模式,怎么带动贫困户脱贫?”……记者采访了多多利公司董事长薛利。多多利公司与24个贫困村统一签订了合作协议,冷库出菇房和蛋鸡养殖基地产业项目由多多利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运营,公司每年给资产入股贫困村分红5万元,带动的18个贫困村全部出列。通过扶贫小额贷款共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79户,实现贫困户年增收3000元以上。


18日上午,采访团又先后来到了行流镇大庙村菊花扶贫基地、伍明镇袁寺村产业基地、周棚街道华艾生态农业艾草种植基地、姜大姐扶贫车间,详细了解颍泉区产业扶贫情况。“如何将“输血”扶贫与“造血”扶贫相结合?”“如何让扶贫产业保持持久的生命力?”“如何激发村民脱贫摘帽的强大精神动力?”……记者们先后在大庙村菊花扶贫基地、伍明镇袁寺村产业基地、周棚街道艾草种植基地、姜大姐扶贫车间采访了相关负责人以及在产业基地劳动的村民。

区委书记刘洪洁在接受采访时指出,颍泉区强化产业扶贫、扎实推进“四带一自”“三有一网”扶贫模式,特色产业覆盖率达85%,产业与贫困户形成了紧密利益联结,把贫困户带入了产业链,为贫困户创造稳定的就业机会。目前,410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贫困人口近2万人,从而增强贫困群众增收致富的能力。

颍泉区全面启动贫困村人居环境整治,按照“1141”路径全域推进,目前,今年拟出列10个贫困村,投入2亿元,已全面完成高标准整治,其余贫困村和非贫困村环境整治也正在加快推进。近年来,颍泉区贫困人口从6.8万人减少到1.5万人,贫困发生率从10.95%减少到2.54%,40个贫困村已出列30个。

主办单位:中共阜阳市委组织部 承办单位:阜阳市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办公室 阜阳市党员教育中心
阜阳先锋网编辑部:0558-2235046 地址:安徽省阜阳市阜王路151号阜阳市司法局沿街楼5楼
技术支持:中国联合网络通信有限公司阜阳市分公司 设计制作:网新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