颍州区结合脱贫摘帽大攻坚行动,以“挖”“填”“种”“养”“转”五步法积极推进“挖大塘、填小沟”试点,在三塔集镇、三十里铺镇等地已初见成效。
一“挖”。主要针对村民较为集中、水面较大、水系完整的沟塘进行改造扩挖,尤其要将塘底淤泥彻底清除,保证改造后的水塘深度达五至六米,确保枯水期仍能有一定的蓄水量,从而为后期发展水产养殖、进行大塘流转、实现集体经济增收奠定基础。
二“填”。主要针对规模较小、污染较重、不具备排灌功能的旧河塘以及村庄坑洼地,利用大塘清淤的土壤等进行回填、压实、整平,既能有效增加耕地面积,又能从根本上消灭污染源,后期还便于大面积复垦、大范围流转、大规模种植,增加集体经济收入。
三“种”。将林业发展规划和沟河塘改造规划一起制定、同步建设,沟塘整治到哪里,树就栽到哪里,形成“挖一个大塘,栽一片新绿,管一方水土,美一处风景”。利用塘泥在大塘岸边积肥造肥,种植适宜江淮地区的果树等经济树种,在美化环境的同时进一步带动农村经济发展。
四“养”。通过“挖大塘”形成集中连片的大块水域,用于发展水产养殖。选择适宜阜阳水环境的经济鱼类,实施混养套养,形成“上有草鱼吃浮萍牧草、中有鲤鱼吃食物残渣、底有鲢鱼吃浮游生物”的生态养殖格局,在形成经济收益的同时,有效避免了水质富营养化。
五“转”。多措并举,盘活资源,通过把回填形成的土地、塘边的林业种植、塘中的水产养殖进行有效流转,收取一定的流转费用,并根据村集体经济收入分配方案,将其中一部分收入有效帮助贫困户实现增收,实现村集体经济和贫困群众收益的双增收。
目前,仅三塔集镇张湖村就已清理二十余条大小河沟、复垦土地240余亩,全区现已整治大中沟958条、改造扩挖旧塘390口,为深入开展“挖大塘,填小沟”工作树立了标杆。下一步,颍州区将着眼农村环境美化、村级集体经济增收,进一步围绕“挖大塘,填小沟”深耕细作,力求形成可推广、可复制的成熟模板,为绿色减贫、精准脱贫贡献出颍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