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一人,脱贫一户”,就地就业收入稳定是广大有劳动能力的贫困群众实现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重要途径,而扩大就业的基础在于产业的健康发展。当前脱贫攻坚已到了爬坡过坎、攻坚拔寨的关键时期,如何通过就业激发贫困群众脱贫内生动力、如何发展产业增强贫困群众自身“造血”能力,是颍州区脱贫攻坚的重中之重。阜阳市颍州区积极探索扶贫开发新途径,推进产业就业“两业融合”,将“慰问式帮扶”发展成为“共创帮扶”,营造“政府扶持、企业引领、干部帮扶、群众实干”的四方联动氛围,促进产业、就业共同发展,强化脱贫攻坚实效。
因地制宜,打造一村一品特色产业
颍州区充分考虑各乡镇实际,开发各地资源禀赋,精心编制产业扶贫规划,坚持走“造血式”扶贫路子,按照“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宜游则游”思路,着力构建“村有产业、户有项目”的产业扶贫格局。
王店镇紧邻城区、交通优势明显且为未来城市主要发展方向,颍州区帮助其引入安徽农之源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大力发展花卉种植产业,规划总投资3.8亿元、占地3000亩,预计年产值1.8亿元,提供就业岗位千余个,常年稳定带动就业120人左右,忙时就业人数达500多人,带动创业农户800余户,未来还将申报4A级景区“陌上花田”。
三塔集镇大块流转土地较多、适宜大规模种植饲料作物,颍州区安排4000万元覆盖全区所有贫困户,按照每户4000元扶持资金入股区内现代农业龙头企业福中和牧业公司,建设福中和三塔养殖基地,现已建设一期40栋年存栏基础母羊15600只的种羊场,养殖品种羊13600余只,预计年收益965.78万元,完全可以保证扶贫资金分红。
程集镇人口较为集中、且毗邻阜阳当地包装业龙头企业——宏洋集团,颍州区协调宏洋集团在程集镇建立扶贫加工点20余家,每年提供1000万条手提袋及600万只喜庆盒粘花的扶贫加工产品,带动了300余户贫困家庭逐步摆脱贫困。
颍州区还分别为马寨乡引入金绿地农业投资集团,发展现代蔬菜种植产业,为三十里铺镇引入金牌实业,建成国家级蛋鸡项目和75个林下生态养鸡分场,充分依托当地优势,较好地发展了特色产业和集体经济。
因人施策,多措并举促进群众就业
让贫困群众走上适合的工作岗位,必须因地制宜分类施策,有针对性地开发岗位。颍州区人社局牵头,通过建设扶贫车间、招募扶贫基地、开发公益性岗位、组织就业技能脱贫培训等系列措施,有效实现带贫减贫。
扶贫车间“搭平台”。颍州区积极推进扶贫车间建设,规定扶贫车间吸纳贫困劳动者人数最低比例,对企业每带动1名贫困户就业每月补贴100元,有劳动能力、有就业意愿的贫困人员在扶贫车间就业,每人每月给予补贴625元,且享受补贴贫困人员无年龄上限。实现产业扶贫、就业扶贫双覆盖,形成贫困户稳定增收的长效机制,确保了脱贫质量。目前全区已经建成投入生产的扶贫车间有40家,累计带动贫困群众就业255人,平均月收入2000元左右。
开发岗位“拓渠道”。招募热心公益、能提供就业岗位、待遇稳定的企业,以及能组织贫困劳动者居家就业或家门口就业的各类单位或实体为(居家)就业扶贫基地,为贫困劳动者提供岗位。立足颍州区位优势,推进“三保一车间”模式,就近做好与当地企业联系对接,鼓励贫困户从事保姆、保洁、保安和在扶贫车间就业。对贫困户家中毕业2年之内未就业的大学生,直接免试纳入大学生特岗序列,享受大学生特岗待遇,享受期为3年。开发适宜贫困人口就业的沟塘看管员、护路员、治安协管员等公益性岗位2000个以上,目前已续签和新增安置贫困人员2000人,对考核合格的1977名人员发放补贴,2017年以来累计发放补贴2548.88万元。
技能培训“提能力”。设置畜禽、水产养殖,果树、花卉栽培,蔬菜、农作物种植等专业,对接定点培训机构,到村镇上门集中为贫困人员开展培训,帮助贫困人员掌握一技之长,以技能带动就业创业。2017年以来颍州区人社局共组织举办就业技能脱贫培训22期,累计培训1528人,发放培训补贴153.17万元。
着眼长远,发展完善增收保障机制
实现农民收入持续增加,实际上是一个一二三产逐渐融合发展、不断创造更高价值的过程。近年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颍州区围绕“都市农业先行区”做文章,培育了5万亩蔬菜、5万亩花卉、10万亩品牌粮、近100平方公里生态旅游等现代农业生态产业示范带,力争培育更多各类新型经营主体,找准产业和农户利益联结的结合点,实现多种方式带动农户参与,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大户、小农户、贫困户之间实现产业链接、要素流动和利益共享,力争把农户固化在不断延伸的产业链上。
着力打造“四带一自”产业扶贫升级版,带出更大规模、更高质量、更好效益、更紧密机制;积极探索“三有一网”点位扶贫新模式,大力推进“产业+网络”“就业+网络”“技能+网络”的方式,进一步做大做强村级当家产业,进一步发展特色更足、水平更高的到户致富门路,进一步增强贫困人口就业创业能力,进一步提升网络电商增效水平;以农产品产销对接为突破口,探索创新消费扶贫模式,提高自我发展能力;积极推广“一自三合”模式,促进扶贫小额信贷健康发展,为贫困群众自主经营、入股增收提供资金支持。再升级一批“扶贫驿站”,提升带贫率。强化“三业一岗”措施,提高劳务组织化程度,开发公益性岗位,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实现贫困人口就业意愿、就业技能与就业岗位精准对接。 (刘艳丽 訾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