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发展是时代主题。紧跟时代的步伐,阜阳始终不懈拼搏,扎实探索。
近年来,我市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积极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攻坚克难、开拓创新,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平稳、稳中有进、进中向好,并逐渐从“量的积累”转向“质的提升”,经济结构持续优化,新旧动能加快转换,发展质量显著提升,健步迈入高质量发展的新轨道。
近日,市统计局发布“十二五”以来阜阳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情况研究,深入分析了阜阳推进高质量发展的成就、短板,并就下一步发展重点提出了对策建议。
创新发展动力十足
创新投入不断加大。2018年,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中科技支出5亿元,是2010年的8.6倍,年均增长30.9%。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总量于2017年首次突破10亿元,达10.7亿元,占生产总值的0.6%,比2010年提高0.3个百分点。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1920件,是2010年的34.9倍,年均增长55.9%。每万人口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由2010年不足0.4件增加到2018年的2件有余。近年来,全市累计引进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近20家,扶持资金近1亿元,其中有6家团队先后获得省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专项资金扶持,扶持资金达3900万元。
新产业动能加速汇聚。“十二五”以来,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5.5%,比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速高11.9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由2010年的7.6%提升到2018年的32.7%,占GDP的比重由2.3%提升到11.6%;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年均增长38.3%,比规模以上工业年均增速高24.7个百分点。
新业态快速发展。在“互联网+”的带动下,数字经济、平台经济等新模式广泛渗透,线上线下融合、跨境电商、物流快递等新业态如雨后春笋不断涌现,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发展到2018年限上网络零售额达10.3亿元,快递业务量达5370万件,快递业务收入达5.9亿元。
协调发展渐次增强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三次产业结构由2010年的27.3:39.2:33.5演变为2018年的17.7:41.9:40.4,产业格局由“二三一”逐步向“三二一”转变,经济增长动力由工业主导逐步向农业基础稳、工业和服务业齐头并进型式转变。其中服务业的引擎作用日渐显现,服务业对地区生产总值的贡献率由2010年的25.8%提升到2018年的47.3%,提高21.5个百分点。
消费投资双升级。消费水平显著提升,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由2010年的11178元增加到2018年的19586元;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由2686元增加到9446元。城镇和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分别由39.3%和44.9%下降到31.9%和33.0%,分别缩小7.4和11.9个百分点;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比由4.2缩小为2.1。投资结构持续优化,三次产业投资结构由2010年的1.9:53.6:44.5调整为2018年的2.6:23.3:74.1,近年来,一产投资年均增长25.2%,二产投资年均增长8.3%,三产投资年均增长28.1%。
就业结构逐步改善。就业结构由2010年的43.7:33.4:22.9,2014年的35.3:27.9:36.8演化为2018年的32.9:30.6:36.5,三次产业就业比重由“一二三”转化为“三一二”结构型式,并有向“三二一”型式转变的趋势,初步形成了三分天下的雏形。
绿色发展填充底色
节能降耗持续推进。能源利用更加高效,规上工业能源消耗总量由2015年的482.4万吨标准煤降至2018年的464.1万吨标准煤。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等价值)由2010年的1.2499吨标准煤/万元降至2018年的0.6094吨标准煤/万元;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由1.88吨标准煤/万元降至0.76吨标准煤/万元。
环境治理卓见成效。2018年,在全省率先建成网格化精准监控系统,顺利完成PM2.5年度控制目标,空气优良率达69.3%,比上年提升7.2个百分点;全市造林面积4267公顷,森林覆盖率达19.58%。黑臭水体治理显成果。
开放发展拓展空间
内外市场繁荣活跃。2018年,社会消费品零售额达962.2亿元,是2010年的2.9倍,年均增长14.2%。2018年,进出口总额达13.8亿美元,是2010年的3.9倍,年均增长18.4%。其中,出口总额由2.8亿美元增加到11.9亿美元,年均增长19.8%。经济外向度由2010年的3.3%提高到2018年的5.2%,提高1.9个百分点。
对外合作能力增强。外资引进稳步提升,“十二五”以来,全市实际利用外资累计总量16.1亿美元,由2010年的1.1亿美元增加到2018年的4.1亿美元,年均增长18.1%。对外贸易伙伴不断增多。2018年与171个国家和地区开展贸易往来,多元化国际市场开拓向好,主要市场需求趋旺,其中全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总额4.1亿美元,增长27.3%,占全市比重29.6%。
共享发展愈加充分
群众获得感倍增。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0年的13282元提高到2018年的30113元,年均增长10.8%;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4528元提高到11830元,年均增长12.8%;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倍差由2.93缩小到2.55。全市就业人员由590.1万人增加到692.2万人,年均增加12.8万人;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由25875元提高到64501元,年均增长12.1%;城镇登记失业率由3.4%下降至2.1%,减少1.3个百分点;城乡居民年末储蓄存款余额由735.4亿元提高到2383.5亿元,年均增长15.8%。
社会保障更加有力。2018年,财政民生类支出494.9亿元,同比增长11.7%,占财政支出的比例达86.3%。全市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由2010年的33.4万人增至2018年的44.5万人;工伤保险参保由20.1万人增至40万人;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由26.5万人增至55.9万人。全市医疗卫生机构由2290个增至2930个;卫生技术人员由1.9万人增至4.1万人;每千人口卫生机构床位数由1.8张增至4.1张。
发展短板仍较凸出,新征程需砥砺奋进
创新人才不多、创新投入不足,产业结构不优、层次不高,农村产业发展落后,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供给匮乏……市统计局分析,在看到成绩的同时,对标高质量发展,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短板和不足仍较凸出,面临的挑战更多。
如从产业发展情况来看,目前我市仍处于工业化发展初期阶段,一产占比仍有17.7%,居全省第一位,工业产业结构层次总体偏低,新兴经济体量小,服务业占比落后于全省和全国。近年来全市生产总值虽保持较高的增长态势,但人均仍未摆脱位居全省末位的困境,城乡居民人均收入也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高质量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任务,要坚定不移地坚持高质量发展,未雨绸缪找差距,因地制宜补短板,循序渐进谋发展,砥砺奋进新时代高质量发展新征程。”市统计局建议。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如何牵稳创新驱动“牛鼻子”?市统计局建议,着力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完善人才培养、引进等服务保障体系,建立健全人才服务长效机制;加强区域协作,对接内外大型开放合作平台,积极开展职业和技能培训,提升劳动者的素质和技能,培养更多“颍淮工匠”;加大创新投入力度,加快新兴经济发展,着力培育本土自主品牌,推动“阜阳制造”向“阜阳创造”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