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迈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安徽作为”——从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看2019年高质量发展

编辑部

来源:安徽日报

发布日期:2019-12-19

作者:

浏览次数:3272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动高质量发展,是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是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矛盾变化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要求,是遵循经济规律发展的必然要求。


  即将过去的2019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之年,也是安徽发展史上非同寻常的一年。面对风险挑战明显上升的复杂局面,全省上下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始终把推动高质量发展作为做好经济工作的根本要求,以新发展理念引领发展行动,现代化美好安徽建设迈出崭新步伐。全省综合实力进一步提升,三大攻坚战取得关键进展,新兴动能不断壮大,对外开放实现新突破,营商环境持续优化,人民生活稳步改善。


  “把握发展大势,坚定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信心决心。”刚刚闭幕的省委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十三五’规划主要指标进度符合预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新的重大进展。”


  稳是主基调,稳是大局。在新发展理念引领下,精准施策抓“六稳”,坚持不懈促升级,全省经济在负重顶压中铿锵前行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面对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面对经济发展中困难矛盾增多、新老问题交织、下行压力加大的局面,全省上下始终遵循新发展理念,崇尚创新、注重协调、倡导绿色、厚植开放、推进共享,不走简单以生产总值增长率论英雄的路子,坚持在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中勠力前进,经济增长的韧劲不断增强,主要指标增速位居全国前列,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步伐加快,不断迸发新的动力活力。


  全省经济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经济总量进一步提升,质量效益改善势头良好。前三季度全省生产总值23783.2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7.8%,居全国第6位。地方财政收入增长5.2%,居全国第7位。前10个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同比增长6.6%,居全国第9位。


  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得益于我省坚决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全面落实中央“六稳”工作要求,细化出台“六稳”工作方案和举措,以精准施策、主动作为的担当精神,稳定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面。


  连续7年出台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30条”,深入实施高质量“四督四保”项目制度,探索建立“土地要素跟着项目走、能耗指标跟着项目走、严守生态红线优化路径走”工作机制,创造性地解决经济运行中的困难和问题。稳增长十大重点工程包推进计划加快落地,重大项目建设掀起热潮,固定资产投资稳中提速。今年前10月,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增长8.8%,创出年内新高,居全国第9位,全年有望达到10%左右。


  牢固树立“为自己人办事就是办自己事”观念,建立常态化领导干部点对点联系重点民营企业制度,构建亲清政商关系,制定政商关系正面清单,让领导干部放下思想包袱,真心实意为民营企业搞好服务。通过常态化推进“四送一服”,全省各级干部深入20多万家企业开展面对面、实打实帮扶行动,激发市场发展活力。前三季度,全省新登记注册企业25.1万户、同比增长20.1%。


  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把重点放在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上,把实体经济做实做强做优。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统筹推进“三重一创”,注重“立新”与“破旧”并举、“抓大”与“活小”并举、“研发”与“转化”并举,坚持不懈推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加快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前三季度,全省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46.3%,比去年底提高1.2个百分点,先进制造业发展态势良好,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速比规上工业高5.6个百分点,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增幅比规上工业高8.7个百分点。


  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创建和完善制度环境。坚持以贯彻新发展理念的成效为重要标尺,探索建立高质量发展的指标、政策、标准、统计、绩效评价体系,并纳入党政领导班子综合考核,定期召开全省县域经济双向视频调度会,“一竿子插到底”,推动形成比创新比创业比创造增动能的工作格局,全省市场主体已经突破500万户。新发展理念越来越成为全省上下的思想共识和行动自觉,引领和推动着经济在高质量发展轨道上行稳致远。


  下好“先手棋”,打造“策源地”。新兴动能不断壮大,“芯屏器合”等新兴产业蓬勃发展,区域创新能力连续居全国第一方阵


  科技创新是推动发展的重要动力。科技创新“领先一步”,产业创新“领跑一路”。


  科技创新驱动力持续增强,高质量发展的新兴动能不断壮大。以新型“铜墙铁壁”为代表的传统产业脱胎换骨,以“芯屏器合”为代表的新兴产业蓬勃发展,海螺集团和铜陵有色今年首次双双进入世界500强,集成电路、新型显示器件、人工智能、先进结构材料入选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建设工程。合肥智能语音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获批。


  高质量发展,深层动力来自前沿科技的突破和引领。坚持走“科技+产业”发展路子,全面推进“四个一”创新主平台和“一室一中心”分平台建设。安徽创新馆建成运行,畅通了技术成果与市场主体的对接通道,助力更多企业成长为产业创新的主力军。科学研究、实验开发、推广应用“三级跳”的创新成果转化通路正在不断畅通,新产品、新产业加速成长涌现。前三季度,全省电子元件产量增长80.4%,太阳能电池产量增长40%。


  “科技创新策源地、新兴产业集聚地”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赋予安徽的全新战略定位。在国家战略引领下,全省上下加快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积极谋划布局未来产业,推动产业链向中高端迈进。全省历史上单体投资规模最大、总投资2200亿元的长鑫存储内存芯片自主制造项目投产以及186家集成电路企业“抱团发展”,让安徽集成电路产业实现“弯道超车”,成为全国集成电路领域举足轻重的“方面军”。


  产业链越往中高端延伸,越需要重点领域的科技突破作为支撑。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是重要的创新源头,通过组建首批国家实验室,加快推进能源、人工智能研究院建设,推动大健康研究院和环境研发平台建设,这里将崛起一批国家战略科技力量。聚焦高技术产业供应链领域,扩容实施科技创新攻尖计划,取得更多原创性突破。


  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两个轮子一起转,创新引擎就会持续迸发强劲动力。聚焦“政产学研用金”六位一体,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强化安徽创新馆的作用,健全科技投融资体系,更多的科技之花正在结出丰硕的产业之果。


  改革催生“化学反应”,开放激发“聚合效应”。用好改革开放“关键一招”,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激发高质量发展根本动力


  改革开放是高质量发展的根本动力。高质量发展奋进征程上,全省上下更加注重用好改革开放“关键一招”,不断增强发展动力活力。


  以更深层次改革催生“化学反应”,高效率完成省市县机构改革,推深做实农业农村、行政管理体制、医药卫生、生态文明等重点领域改革,形成一批在全国叫得响的改革制度。以更高水平开放激发“聚合效应”,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主动加强与沪苏浙的等高对接、精准对接、重点对接,抓实重大展会、海关特殊监管区、开发园区等重大开放载体,积极复制推广上海等自贸区制度创新成果,加快构建充满活力、高效便捷的投资贸易环境。前三季度,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12.6%,新引进3家世界500强企业,累计87家境外500强企业在我省设立163家企业,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持续提升。


  好的营商环境就是生产力、竞争力。全省上下坚持以优化营商环境为基础全面深化改革,“放管服”改革走深走实,深入推进企业开办、工程项目建设等20个重点领域营商环境提升行动,在企业开办、不动产登记、市场监管、纳税服务、政务服务等方面取得一批改革成果。对标世界银行和我国营商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历时3个月完成对各市营商环境试评价,发挥以评促改、以评促优作用,市场主体公平竞争的法治环境得到优化。大规模减税降费政策落地见效,民营企业新增减税规模占全省新增减税规模的62.9%。


  公平法治透明的营商环境,是发展活力之源。以沪苏浙为标杆,我省将积极推行项目集中会商、项目容缺受理、项目区域评估“标准地”等制度,通过攻坚制度创新,持续完善增强市场主体获得感的长效机制,努力让各类市场主体在安徽创新愉快、创业愉快、发展愉快。


  注重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统筹发挥政府作用和市场供给灵活性优势,切实解决好人民群众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


  “民生是最大的政治。”高质量发展的奋进征程上,我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统筹发挥政府作用和市场供给灵活性优势,切实解决好人民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省人民。


  人民群众生活稳步改善。预计今年城乡居民收入分别增长9%以上、10%左右,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全国平均水平差距进一步缩小。33项民生工程深入实施,民生投入达到1199亿元。


  就业是发展的优先目标。大力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把稳就业作为重中之重,稳定就业总量,改善就业结构,提升就业质量。切实抓好高校毕业生、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就业,做好就业困难人员托底帮扶,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全年城镇新增就业71万人左右,调查失业率维持在5.5%左右,不断扩大的就业规模,成为人民群众收入增长和生活改善的源泉。


  脱贫攻坚进入最关键阶段。继2018年2936个贫困村出列、423.1万贫困人口脱贫之后,今年有望实现剩下的9个国家级贫困县摘帽、64个贫困村出列、40万贫困人口脱贫,贫困发生率将降至0.16%。“两不愁三保障”及饮水安全突出问题得到有效解决。集中兵力打好大别山等革命老区、皖北地区和沿淮行蓄洪区等深度贫困歼灭战,确保剩余8.7万贫困人口明年全部顺利脱贫,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


  群众利益无小事,民生问题大于天。健全实施民生工程机制,更加注重做好困难人群的基本生活保障,补齐民生领域短板。统筹推进教育、医疗、文化等工作,全面推进养老、失业、工伤保险省级统等,持续保障和改善民生。强化社会救助兜底,着力保障好城乡低保、特困、优抚、受灾群众等困难群体。加强城市困难群体住房保障,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和租赁房建设。前三季度,全省保障性安居工程开工率超过99.92%。


  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体现在人民生活改善上,持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必将绘出7000万江淮儿女奋进新时代、家国梦同圆的精彩同心圆,凝聚决战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磅礴伟力。


主办单位:中共阜阳市委组织部 承办单位:阜阳市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办公室 阜阳市党员教育中心
阜阳先锋网编辑部:0558-2235046 地址:安徽省阜阳市阜王路151号阜阳市司法局沿街楼5楼
技术支持:中国联合网络通信有限公司阜阳市分公司 设计制作:网新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