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8日上午8点半,阜阳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万云(化名),已经将自己的行李收拾停当。她拿起纸笔,俯身在床头柜上,认真地写着:“尊敬的阜阳万生医院隔离点全体医护人员……”。写完,她起身活动了活动发麻的脚,并按下了呼叫按钮。
3月4日,在菲律宾读博的她回到阜阳。14天隔离期已满,她将这段时间的所见所感写成一封“感谢信”。在离开之时,她郑重地将这封信送到隔离点医护人员手里,并随手拍下了她们的照片。照片中,工作人员们身着白色防护服,带着口罩、护目镜和手套。衣服上写着:欢迎回家……
“得知需要集中隔离,我下了飞机就直接到了这里。刚下车,一个身穿防护服,手戴手套、脚戴鞋套的小伙子就过来帮我搬行李箱,行李箱挺沉的。可以看到他护目镜里都是水汽,能想象出口罩里面有多不舒服。真的心疼他们。隔离这些日子,我尽量不去打扰他们。谢谢他们,祝他们幸福!”万云说。
吴忧(化名)是一名新冠肺炎确诊患者的密切接触者。2月12日,他和妻子以及四岁多的女儿都被送到了万生医院隔离点集中隔离。
最开始,吴忧一直不放心四岁多的女儿如何单独待在一个房间。再加上隔离点本身有不少的密切接触者。“有太多不确定的因素。一个四岁多的孩子,热了、冷了、渴了、饿了,容易哭闹,当时是很担心的。”
“后来看到她们那样细心照顾我孩子,都感动得想哭。开始孩子闹情绪,一直按那个呼叫铃,夜里两三点钟还在按,她们不烦不恼陪着孩子。不吃饭,她们就自己掏钱从外面买来牛奶、各种水果;跟孩子做游戏;陪孩子看动画片,需要开通会员她们就买;给孩子讲故事、洗澡、换洗衣服……我们做父母的有些细节都做不到。”说到这些细节,吴忧的嗓音哑哑的。
“出区的时候,我跟他们要联系方式,想在疫情结束后感谢她们。人家却说,只要我们一家人好好地,比啥都强,说啥都不给。我就送给她们一面锦旗感谢她们。”
在集中隔离点的刘囡囡(化名)已怀孕六个多月。年前,她随爱人到泰国普吉岛做些小生意。没曾想,疫情来临,原本计划的生意也无法继续。3月4日返回阜阳后,她便被隔离。
“怀孕的时候,一直没怎么做产检,现在有一点点状况我就害怕,总是在麻烦她们。她们联系了市妇女儿童医院妇产科的医疗团队带着仪器来给我检查,还一直安慰我。这段经历,我和肚子里的孩子都会记着。”电话那头的刘囡囡不无感激地说。
为防范境外输入,颍州区建立了防输入闭环管理机制。重点国家(地区)人员来阜、返阜后,直接在交通卡点根据情况,实现对旅客中转、集中隔离无缝对接。
在集中隔离点,她们全副武装,彼此看不清对方的脸。各个区域的值守者不断地昼夜轮换,互相也很难记住彼此。白色的防护服,形成了外界对她们的统一印象:“大白”。
“其他人比我辛苦多了。”得知我们想报道隔离点的“大白”,来自市妇女儿童医院儿童重症医学科护士长闫莉刚开始有些抗拒:“我觉得我没做什么,大家都一样。”
闫莉说,如果一定要找出这些日子的工作和平时工作的不同,那可能是:“离疫情更近一些。”闫莉还记得,她是1月31日请战到王店镇卫生院医学观察点,负责为隔离人员采血及咽拭子采集。2月9日,因工作需要,她又被调到颍州区驻万生医院集中医学观察点担任护士长,带领医护人员,奋战在抗疫工作中。
留观点留观人数最多的时候近70人,从物资储备、留观人员心理疏导、防控督查等,样样工作都需要她亲力亲为,辛苦可想而知。尽管如此,闫莉说,在这份工作中,她所感受到最多的情绪,不是害怕,而是温暖。“能在这次疫情防控中做点事情,我觉得挺开心的。”她说。
近日,接上级通知,因另一医学观察点设立,闫莉在负责万生医院集中医学观察点的同时,兼顾负责该医学观察点的健康观察工作。在抗疫一线的第54天,她利用工作间隙,写下了第二份入党申请书。
“一件防护服要穿好几个小时,一天下来不敢喝水,因为上厕所穿脱不方便,每天长时间带着口罩感觉呼吸困难,护目镜经常会糊掉,好几次看不清,同事们就来搭把手,心里很暖。”闫莉说,只有亲身经历过,才能真正体会到隔离观察工作的不易和艰辛。
在集中隔离点,闫莉和同事的工作时分秒不停地监测,每天查房、量体温、送餐、工作终末消毒、处理医疗垃圾等等,还要安抚留观人员的情绪,舒缓他们的压力。
“这一个多月里,我成长了许多。经过这次抗疫,特别是亲自参与到疫情防控工作中,我深深的感受到身边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更加坚定了我向党组织靠拢的决心。今天,我怀着十分激动的心情,郑重地向党组织提出申请,争取早日加入中国共产党!”她在申请书中写道。
感谢“大白”向每一位值守者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