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倒春寒,让临泉县陶老乡南天门村小寨孜自然村脱贫户陶守信忧心忡忡,20多亩梨树正值授粉期,就怕影响坐果。一连几天扎进梨园查看长势,陶守信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挂果没有预期多,但对于后期疏果来说,也是一件好事,能够保证果实品质。”
安心的不仅是陶守信,还有南天门村干部和种植户。该梨园是南天门村推进产业发展的探索,自去年梨园产生效益以来,已带动十多户村民种植梨树30多亩。
南天门村位于两省三县交界处,是市挂牌督战贫困村之一。上世纪70年代末,为了躲避水患,不少村民搬到洪河坝上居住。由于位置偏僻、交通不便、生活条件恶劣,2014年该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23户981人,贫困发生率21.3%。近年来,得益于脱贫攻坚工作的开展,居住在坝上的贫困群众已搬进易地搬迁安置区,生活生产环境得到极大改善。要实现全面小康路上不落一人目标,村“两委”不敢有丝毫松懈。
“位置偏远,企业不愿意来;发展产业,不仅缺技术还缺资金。”南天门村党支部书记陶守国告诉记者,结合实际情况,为发挥示范引领作用,2016年村里流转50亩土地尝试发展产业。
正当村里谋划产业发展类型时,返乡养病的陶守信说出了想要发展产业的意愿。“我以前在外地帮忙管理梨园,知道一种早熟皇冠梨上市早、口感好,深受大城市消费者喜爱。由于缺乏资金,一直没敢干。”
考虑到当时陶守信既是贫困户,又有种植技术,南天门村“两委”决定将种好苗的20多亩梨园交由陶守信打理,要求挂果后,每年将梨园收入的20%给予村集体分红。
经过三年努力,去年梨园迎来第一次挂果,收入达10多万元。陶守信不仅摘掉了贫困帽,还交给村集体近2万元分红。
为保障易地搬迁安置区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南天门村“两委”干部想方设法招商引资。前年,村干部陶浩铎招来一家浙江企业,在安置区附近流转土地300亩种植雷笋,目前已带动四五十名村民就业。
“这里的土质不易存水,非常适合种植雷笋。”雷笋种植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选择扎根南天门村不仅考虑到种植环境适宜,更被村干部们兴产业谋发展的干劲感动。
如今,南天门村易地搬迁安置区村民陶照华日子过得舒心,住的是楼房,出门不远就能务工挣钱。“平时我在种植基地浇浇水、施施肥,老伴在村里做保洁,我们俩月收入加一起有两三千元,还不耽误照顾孙子孙女,生活满意得很。”
随着脱贫攻坚进入倒计时,南天门村既抓脱贫,又防返贫,全力以赴发起最后总攻。
受疫情影响,因儿子残疾而致贫的徐勤中未能如期外出务工,这让他十分焦急。经村干部走访协调,目前徐勤中已租用6亩林地准备养牛。“政府这么帮忙,我会加把劲养好牛,争取顺利脱贫。”
“这段时间,镇村干部走村入户对有可能返贫的脱贫户和边缘易致贫户进行摸排,并按照‘一户一案、一人一措施’进行帮扶。”陶守国表示,将聚焦贫困户长期稳定脱贫,确保摘帽不摘责任、不摘政策、不摘帮扶、不摘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