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是伟大的作者,从其笔下,总能找出历史的答案。
4年前的4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安徽,希望安徽进一步解放思想、真抓实干、开拓创新,在中部崛起中闯出新路、创造美好前景。
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切嘱托,近年来尤其是去年以来,我市深入践行新发展理念,抢抓新机遇、担当新使命,锐意改革创新,不断展现新作为,奋力开拓高质量发展路径。
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今天,颍淮儿女正在实力阜阳、大美阜阳加快建设的道路上阔步前行。
展现新作为奋力闯新路
4月21日至23日,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光明日报、经济日报等中央驻皖和省直主要新闻单位共16家媒体的负责同志和记者深入阜阳,调研采访兵分两路,但大家的感受并无二致:“看到的阜阳比听到的阜阳好。”
阜阳之变,正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成为越来越深刻的印象。
2019年,在阜阳交汇的商合杭高铁、郑阜高铁同步开通,实现了高铁阜阳市域全覆盖。《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印发,阜阳被定位为区域重点城市,带动皖北、支撑中原城市群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安徽省实施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行动计划》也明确,阜阳等皖北城市要强化结对共建,夯实承接基础、优化承接环境,高水平打造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
抢抓新机遇、担当新使命,充分发挥更加明显的人口、交通、政策和后发优势,市委市政府谋划了建设实力阜阳的系列举措,形成了清晰的发展思路,明确提出打好长三角、高铁市“两张牌”和抓实产业项目建设年、优良作风建设年“两个年”,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产业作为第一支撑、项目作为第一载体、招商作为第一选择,坚持产业兴城、工业强市,注重产城融合、一体发展,做好“留住消费”和“引进消费”两篇文章,不断完善推进措施,以实力阜阳支撑大美阜阳建设。
描绘着阜阳未来的蓝图,实力阜阳、大美阜阳建设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实体经济加快发展、城市建设有力推进、乡村振兴全面实施、三大攻坚战成效显著、民生福祉持续改善……在主要经济指标增速稳居全省第一方阵的同时,全市生产总值总量在全省位次实现重大跨越,跃居全省第四位。
发展质量和后劲更是在加速优化、集聚。制定产业发展五年行动计划,实施工业、农业产业化、商贸物流等六大重点项目提升行动,构建“554”产业发展格局,实施工业企业“13581”龙头培育工程。建立招商引资项目对接、决策、督评工作机制,推进阜阳经济开发区毗邻园区体制改革,打造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集聚区试验区……
2019年,全市在建亿元以上项目509个,完成投资1223.7亿元;5000万元以上工业项目完成投资353亿元,占重点项目投资总额的28.8%。民间投资增长25%左右,居全省前列。
尽管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今年一季度,全市在建省亿元以上重点项目仍然超过460个,较上年同期增加75个;在建市级重点项目达669个,较上年同期增加18个。
1月6日,“融入长三角·高铁全覆盖”阜阳市情推介暨招商恳谈会举行,108个招商项目集中签约,总投资额达1005亿元。截至4月初,其中的79个产业类项目已开工34个,开工率43%,其余项目正按计划推进,今年将全部落地实施。
沿着高质量的发展路径,阜阳加速崛起、日新月异,前景广阔。
创新作动力发展增活力
“当今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我们要增强使命感,把创新作为最大政策,奋起直追、迎头赶上。”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嘱托,犹在耳畔。
“奋起直追”,是要求,更是阜阳的行动。
近年来特别是去年以来,我市以省级创新型城市建设为抓手,采取务实管用的举措,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推进创新平台建设,着力培育创新主体,集聚创新资源,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为我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看产业,全市“两新”产业增势强劲,去年118家企业通过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创历史新高,目前全市动态保留高新技术企业297家,培育认定科技“小巨人”企业累计达72家。
看支撑,全市11个项目获2019年省科技重大专项立项支持,立项数居全省第二;13个项目获省重点研究与开发项目立项支持。
看平台,截至去年底,全市有省级以上各类研发平台150家,市级以上企业创新平台518家。
看资源,我市与大院大所合作全面开展,去年122家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签订了产学研合作协议。
看生态,全市市级以上(含市级)科技企业孵化器7家、众创空间20家。
……2019年11月,《安徽科技》发布研究成果,阜阳市创新潜力跃至全省第二。与此对应,2019年,我市全社会及规模以上企业研发投入增幅均居全省首位。
创新的引擎,还在源源不断地为阜阳发展注入着活力。
新冠疫情发生后,位于太和经开区的安徽鼎晶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组织研发团队攻关,迅速研发出2019nCOV(2019新型冠状病毒)核酸试剂,并实现量产。目前,企业生产的试剂盒,不仅为本地企业人员返岗、复工复产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持,还实现了外销,助力海外抗疫;位于界首市的安徽三宝棉纺针织投资有限公司,与院士团队合作,将军用新材料PTFE膜应用到口罩生产上,仅用10天就完成了从生产家纺向批量生产口罩转变,采用新型材质的口罩能重复使用20次,存放年限超10年……
抢抓市场和技术变革机遇,创新产品新供给,在转型升级中前进、成长。疫情防控期间,全市转产、增产防疫物资企业超220家。
“迎头赶上”,是期望,更将在阜阳成为现实。
营造好环境提升竞争力
面对疫情巨大冲击,界首市希尔发新材料科技公司年产15万吨冷轧不锈钢带(丝)类项目,依然实现提前7个月开建。这一速度在企业总经理闫海峰参与的项目中最快。
闫海峰或许不知道,界首市“刀刃向内”实施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将发改、自然资源和规划和住建等8个部门的审批权力,集中到行政审批局统一行使,实行“一枚印章管审批”,行政审批效率自然“非一般”。
良好的营商环境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是决定区域竞争力的重要因素。近年来尤其是去年以来,我市深入开展“优良作风建设年”活动,将优化营商环境作为加快发展的“头号工程”,进一步强化服务意识、增强服务能力、提升服务水平,倾力打造审批事项最少、办事效率最高、投资环境最优、市场主体和人民群众获得感最强的“四最”营商环境,为推动全市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着力推进“放管服”改革,大力压减行政审批事项,动态调整市级权责清单和行政权力、中介服务清单,取消“养老机构设立许可”等8项行政许可事项,政务服务申请事项精简了6成多。
扎实推进“一网、一门、一次”改革,市级政务服务大厅进驻各类服务事项1703个,梳理“最多跑一次”事项16.33万个,实现绝大多数事项即来即办即结;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时限压缩至120个工作日以内,企业开办1个工作日办结。
疫情防控工作开展以来,全市270多名市县两级领导干部走访调研帮扶企业项目超过2000家(个),收集问题818个,已办结问题800个;600余名疫情防控技术指导员和复工联络员驻企精准服务。
……时间见证着好环境的生产力:去年以来,我市新增各类市场主体超11万户,目前实有57万余户,全省第二。
优化营商环境,眼下,阜阳又把目标放在了全省第一方阵。
在开展电视直播问政、百名科长考评等“优良作风建设年”活动的基础上,近日,我市推出创优营商环境提升行动方案升级版,囊括开办企业、办理建筑许可、纳税、招标投标、政务服务、知识产权创造保护和运用、市场监管、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等19个子方案,对标国内先进水平,紧密结合我市实际,聚力解决当前企业反映最强烈、群众呼声最集中的堵点难点焦点问题,最大限度减时限、减材料、减成本、减跑动,积极回应企业、群众的期待和诉求。
行动方案升级,创优营商环境的“另一只靴子”也将落地。
重点勇攻坚释放新红利
改革永无止境,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去年以来,我市聚焦重点领域,聚精会神攻坚克难,敢打硬仗、勇啃硬骨头,全力释放改革红利。
聚焦民生关切,坚持问题导向,我市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优先纵深推进民生重点领域改革。
作为全省首个面向社会公开招选公立医院院长的城市,界首市第二任公招院长上任已半年有余。公招院长改变了院长对领导负责的模式,转而为对医院、对患者、对社会负责,推动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进入深水区。
综合医改事关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是重大民生工程。近年来,尤其是去年以来,聚焦医疗领域问题,我市敢于创新探索,锐意改革进取,综合医改攻坚取得阶段性成效。县域医共体实现全覆盖,按病种付费、同病同价稳步推进,门诊报销制度不断健全,基本医保起付线降低,政策范围内报销比例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诊疗量占比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有效缓解。界首市打造的医防融合新模式被誉为“医改小岗村模式”,阜南县被称为医共体改革“样板县”。
经济领域改革进入深水区。14家市属国有外贸企业改制;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20条新政招才引智;落实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政策,全面开展土地确权纠错变更工作。
深化河湖长制改革,推动生态优先一寸不让,绿色发展半分不减;组建综合执法队伍,改革完善食品药品监管体制,推动民生监管执法领域改革;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加快缩小城乡、区域、校际、群体差距。
完善市县政府机构改革任务;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坚决压减一般性支出和“三公”经费,财政支出优先保工资、保运转、保基本民生,切实做到政府过紧日子、企业过松日子、老百姓过好日子。
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行政体制、教育、文化、科技、社会保障、基层管理服务创新等重点领域改革攻坚务实推进,改革红利持续释放,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进,满意度持续提升,实力阜阳、大美阜阳发展动能日益强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