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誓言无声 初心永恒——记临泉县关庙镇杨楼村第一书记

刘岩

编辑部

发布日期:2020-05-26

作者:

浏览次数:17453

  1000多个日日夜夜,他晒黑了,也瘦了。一件过时的棉袄,一条褪色的裤子,一双破旧的球鞋……现在的他看起来更像个地地道道的村干部。他就是阜阳市经信局派驻临泉县关庙镇杨楼村驻村第一书记、扶贫队长刘岩。


 实现由“单位人”向“村里人”的角色转换


  村部长期“铁将军”把门,一张铺着旧台布的老会议桌,几把破椅子,一个老文件柜里歪歪斜斜放着几个文件夹,院子里杂草丛生……“咋会穷成这样?”这是2017年4月初到杨楼村,刘岩看着村中的“残垣断壁”不禁发出的感慨。


  为尽快找到答案,刘岩脱下皮鞋、白衬衫,换上运动鞋、休闲装,手里拿着本子,走村入户,俯下身来开展走访,迅速实现由“单位人”向“村里人”角色转换,因地制宜为村里勾勒出未来发展蓝图。


  经过一段时间的深入调研,他梳理出当前急需要做的几件事:一是寻求单位和镇政府支持改善办公条件和修建通往村里的2.5公里主干道;二是配合镇党委物色村干部候选人,健全村“两委”班子,增强干事创业力量;三是摸清摸实村贫困户信息资料和群众对村工作的意见;四是寻求致富带头人,谋划村产业发展增加集体经济收入。重点问题梳理出来后,便有了工作方向和思路,我告诉村上的干部和工作队员,不要被困难吓倒,增强信心,团结一心,问题一个一个解决,要充分利用国家脱贫攻坚政策和各方支持使杨楼村改变落后面貌,力争一年一变化,三年大变样,让杨楼人看到希望。将收集到的问题列为今后的帮扶工作计划。说到做到,他先从改善办公条件入手,一周内空调、桌椅、文件柜、电脑一应俱全,经过一段时间,杨楼村的办公条件由最差的村一跃成为全镇最好的村。

●刘岩入户走访贫困户


  办公条件的改善,增加了大家的工作积极性,为了尽快进入角色,他白天深入田间地头、村头路口,做贫困户家的“常客”。既拉近了与群众的距离和感情,又掌握了村情贫情等第一手资料,晚上带领村两委干部学习掌握扶贫政策,针对问题制定计划,逐项解决。


 让“主心骨”硬起来,带不走的班子最实在


  村委无支书、无主任、无文书,无办公设备、无产业、无集体经济收入,杨楼村不但是个“双三无”村,也是个标准的瘫痪村。


  面对这样的“双三无”村,如何打翻身仗?“帮钱帮物,不如帮助建好党支部;给钱给物,不如给个好干部。”作为一名20多年党龄的党员干部,刘岩深知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的精神内涵,也为他指明了破解难题的路径,那就是要建立一支思想觉悟高、战斗力强的村“两委”班子,发挥他们“领头雁”的作用,为杨楼村长远发展的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临泉县、关庙镇两级党委政府的支持下,刘岩开始物色村干部。经多方走访,刘岩发现当地致富带头人杨建岭为人踏实能干,口碑很好。养殖种植样样精通,肯定能带领大家过上好日子。


  “刘书记找到我时,我最初是不太情愿进入村两委工作的,养猪需要很多精力投入,我担心干了村干部耽误我自己的事情。”时隔一年多,杨建岭对当初的想法直言不讳,“不过,镇领导和刘岩书记隔三差五就到我家来做思想工作,最终,我被感动了:人家阜阳城里的机关干部就跑到俺们村来帮扶,我咋能还光打自己的算盘?”


  就这样,杨建岭等几名当地村民站了出来,并高票当选为村两委干部。终于在2018年初,把村班子建立起来。


  恢复定期召开支部党员大会制度,建立党员包联深度贫困户制度,出台“两委”干部八不准……刘岩定制度、建纽带、立规矩,杨楼村两委班子发生了显著变化,真正成了群众的“主心骨”。支部有了活力、“两委”有了合力,每个党员工作都充满干劲。


  在多次走访对比中,通过“看、查、听、问”,刘岩发现群众对贫困户的识别上反响很大、不满意,导致村扶贫工作难以开展。为此,刘书记顶住压力,带领村两委干部抓精准识别整改,对全村所有贫困户进行公开会审,充分考虑危房、重病、残疾、因灾、因学、无劳动能力等困难家庭实际情况,按照村组初选,“第一书记”和乡村干部走访,党员群众代表大会评议,拟定贫困户名单公示等程序进行,确保贫困户识别程序环环相扣、公平公正。经过公开评议、评选,清退出23户识别不精准贫困户,其中村干部亲属全部清退,新进贫困户15户,增加了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大大化解了群众矛盾,提升了群众满意度。


 开对了“药方子”,才能拔掉“穷根子”


  如果说党建是脱贫攻坚的“牛鼻子”,那么产业就是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摆脱贫穷的基石。如何在“输血”的同时更好“造血”,是摆在刘岩面前的一大难题。


  刘岩和村干部一起通过深入调研,召开村民座谈会,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寻找产业发展致富路,在充分尊重群众意愿的基础上,成立了村级集体经济组织——杨楼金丰种养农业专业合作社,确立了以发展种植业为主的脱贫致富路。一方面抓种养业,动员外出打工成功人士杨海涛返乡创业,流转土地500亩种植大蒜、南瓜等经济作物,带动25户贫困户发展产业。2018年又靠真情打动吸引外地“致富能人”马家田到杨楼村投资600万元,流转土地1200亩种植大葱、大蒜、生姜,带动39户贫困户发展,去年又流转土地1000亩,计划再带动20户贫困户。通过产业发展,既让村民获得土地租金,又带动了近200人就业,其中贫困户60人,户均年收入达增加5000元。另一方面抓扶贫车间带动,使贫困户足不出村,就能打工增收。


  通过产业的带动,2019年,杨楼村的集体经济合作社加工芝麻油创收5万余元,盘活集体资产出租扶贫车间和沟塘获收4.5万元,集体光伏增收15万元等,集体经济收入创历史最高,达30余万元。


 建设一个美丽宜居的好村庄


  在杨楼村,最为村民们诟病的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入村主干道。


  刘岩清晰地记得,他刚到杨楼村时,就遇到了一场降雨。雨后的村道,污水横流;窄窄的巷道,积水成塘。若是一不小心踩到泥坑里,半天拔不出脚来。这情况,白天还好说,晚上就麻烦了。没有路灯,村子黑乎乎的,只有寒星和月光。遇到阴天,村民们就是拿着手电筒,也不敢出门。更糟糕的是,因为路况太差,村民们的粮食也卖不出好价格。


  修路,成了村民们最大的心声。了解到了村民的迫切愿望后,刘岩立马奔走于阜阳市和临泉县城,在市经信局的大力帮助下,召集爱心企业在杨楼村举办“脱贫攻坚,人人有责”支持杨楼村建设捐款活动,当场共捐款38万元,用于村广场和路桥项目建设。


  “巷道是阻碍群众便捷出行的最后一米,经过两年多的努力,目前,巷道建设基本覆盖率全村1200余户村民,只有极个别散居并常年不在家的没有修。”刘岩说。


  出行更便捷的村民更加关心和支持村里公共事务,于是,杨楼村有多方争取,积极筹措资金和项目,为每个自然村都修建了小广场或小游园,实施了旱厕改水厕,安装了太阳能路灯。


  三年来杨楼村“两基建设”明显改善,基础建设方面,共完成主干道建设1.5公里,巷道建设78条6415米(标准2.7米宽,15公分厚),1.7万平方米;清理沟塘2.54公里;清理地头沟4.5公里;修建下水管道2500米;已改水厕1090户,已完成85%。公共服务设施方面,5750平方米的8个村文化广场项目基本建成;完成党建室建设67.5平方米,扶贫驿站及图书室60.5平方米,老年活动中心120平方米。


  看着明晃晃的路灯,70岁的村民杨光修感慨,“没想到到老了还能用上路灯,这回晚上不怕天黑啦,出门也安全了,孩子在外也放心了。感谢你们工作队,党的政策真是好啊!这路真敞亮,连做梦都想不到这样的好事儿。”


  这些民生实事,极大提升了村民们的获得感,让杨楼村变得更加美丽宜居。


  誓言无声初心永恒。三年来,刘岩把杨楼村当成了家,老乡们也把他当成了家人。在他的带领下,目前全村共脱贫192户536人,贫困发生率由2014年的11.2下降到0.26%,下降10.9个百分点。如今的杨楼村已于2018年光荣出列,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村集体经济进一步壮大,群众生活水平进一步提升。“作为一名党员干部,让杨楼村脱贫出列,让贫困群众顺利脱贫,是我应尽的责任。驻村扶贫经历是我人生的一笔财富,值得我去珍藏。”在谈到自己的驻村经历时刘书记如是说。


主办单位:中共阜阳市委组织部 承办单位:阜阳市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办公室 阜阳市党员教育中心
阜阳先锋网编辑部:0558-2235046 地址:安徽省阜阳市阜王路151号阜阳市司法局沿街楼5楼
技术支持:中国联合网络通信有限公司阜阳市分公司 设计制作:网新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