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党员,一个光荣而神圣的称号。
共产党员,一份庄严而伟大的使命。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习近平总书记谆谆告诫,面向未来,面对挑战,全党同志一定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红旗猎猎,誓言铮铮。
“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遵守党的章程……”从面对鲜红党旗、庄重许下誓言那一刻起,以身许党、不怕牺牲,勇挑重担、服务人民,就成为一个共产党员应当一辈子践行的主题。
使命如山,风雨兼程。
一百年来,江淮大地上,千千万万的共产党员高擎信仰旗帜,点燃革命星火,感召人民奋起,在挽救危亡的残酷斗争中舍生忘死,在建设国家的急难险重中攻坚克难,在改革创新的最前沿奋力争先,在服务群众的第一线躬身实践,用行动书写了无愧于党和人民的辉煌答卷。
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
接续奋斗的共产党人,以坚定的理想信念坚守初心,以真挚的人民情怀滋养初心,永葆先锋本色,无惧困难挑战,引领发展进步,朝着民族复兴的梦想,踏上新阶段现代化美好安徽建设的豪迈征程。
初心如磐,我们走在大路上。
革命信仰高于天:热血丹心铸丰碑,牺牲奉献不言悔
2018年8月21日清晨,宿州市街头出现令人动容的一幕:成百上千的市民排起长队、手拉挽联,自发送别在抢险救灾中牺牲的扶贫专干曾翙翔。
一年前,响应组织的号召,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团委副书记、共产党员曾翙翔,主动报名来到该市埇桥区支河乡路湖村驻村扶贫。“一名党员,到哪都要是一面旗帜。”这是曾翙翔立下的誓言。
当暴雨洪水骤然袭来,人民生命财产受到威胁,曾翙翔不顾个人安危,冲到了抢险救灾第一线。在探访贫困户的路上,他不幸触电身亡,年仅29岁,用年轻的生命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奉献和担当。
今天的奉献,昨日的牺牲,一样的壮烈源自坚定不移的忠诚信仰、一脉相承的为民情怀。
信仰的力量,跨越时空,超越生死。
安徽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近代以来,面对西方列强蹂躏下的破碎山河和百姓的极贫极苦,江淮儿女不屈奋斗,仁人志士奔走呼号,启迪民智,激荡民情,奋不顾身推动社会变革。
陈独秀,一名怀宁青年学子,从安庆藏书楼演讲到成立反清组织“岳王会”,从创办《安徽俗话报》到创办《新青年》,从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领导者之一、五四运动的总司令到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他无畏地走在革命的前列。
安徽,作为以陈独秀为代表的革命家的早期活动地区,也始终站立于时代的潮头。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江淮大地顿时成为一片红色的热土。这里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最早传播的地区之一,是中共早期组织和活动较早的地区之一。
为了民族的解放、人民的幸福,一批批革命先辈舍生取义、前赴后继,用生命和热血写下对革命的无限忠诚。
1923年冬的江淮大地,草木凋零,寒色逼人,大地一片肃杀。但春天的种子正在悄然播下,新的生机在这片土地开始孕育。
受陈独秀指派,柯庆施从上海来到安庆开展建党活动,在安庆北门万安局濮家老屋,他和王步文、许继慎、杨溥泉等一起,成立了中共安庆支部,直属党中央领导。这是安徽第一个城市党组织。会上宣读了陈独秀的来信,强调作为党员就要为实现共产主义奋斗终身,必要时能牺牲个人的一切,甚至生命。与此同时,在上海求学的曹蕴真、薛卓汉等人回到家乡寿县,在小甸集成立中共小甸集特别支部,这是安徽第一个农村党组织。自此,安徽各地革命渐成燎原之势。
有革命斗争,就有流血牺牲。
门前一亩方塘,波光映照。屋后小丘环抱,松竹常青。在岳西县温泉镇资福村,有一座建于晚清、三进两栋的宅院,这便是中共安徽省委首任书记王步文的故居。
故居依旧,浩气长存。接受共产主义思想的王步文,年轻时就立下了为国为民的远大抱负。就在他为革命四处奔走时,由于叛徒告密,不幸被捕、英勇就义,时年33岁。在给妻子的遗书中,他写道:“我为革命而死,你不要悲哀,不要难过,应抚养爱生(王步文之子),以继予志。”
有人说,牺牲、奉献是共产党人的“特质”。为了心中的理想和主义,一个个斗士慷慨赴死、义无反顾。
杨兆成烈士,中共安庆特支书记,1926年在蚌埠牺牲,年仅24岁,是第一个在安徽为革命捐躯的共产党员。
吴可烈士,中共最早的一批党员之一,李大钊的得力助手,1927年牺牲,年仅27岁。
陈延年烈士,陈独秀的长子,与赵世炎、周恩来一起创建中国少年共产党,被毛泽东誉为不可多得的人才,1927年牺牲,年仅29岁。而他的弟弟陈乔年烈士,1928年在上海龙华英勇就义时,年仅26岁。“让我们的子孙后代享受前人披荆斩棘的幸福吧!”这句铭刻在上海龙华烈士纪念馆陈列室墙上的话,正是烈士就义前的慷慨陈词。
这一个个年轻人,或饱读诗书,或家道殷实,本可以凭才学博功名、靠家传享富贵,却毅然选择在党的旗帜引领下,胸怀救国救民志向,走上播发真理的崎岖坎途,投身充满荆棘的革命道路,断头流血,视死如归。
“忍看山河碎,愿将赤血流。烟尘开敌后,扰攘展民猷。八载坚心志,忠贞为国酬。且喜天破晓,竟死我何求?”烈士吕惠生的这首遗诗,道出了无数共产党员的初心与热望。
真理的种子一旦萌芽,就有顶起巨石的力量。
沉沉暗夜里,真理的光芒如火炬似明灯,照亮前行的道路,激荡起矢志不渝、一往无前的伟大力量。
历经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波澜壮阔的解放战争,无数共产党员奋不顾身,带领千万江淮儿女,历经无数生死,冲破千难万阻,写下悲壮辉煌的史诗。
鄂豫皖苏区的创建者、被列为无产阶级军事家的许继慎,两过草地的“六星上将”洪学智,“中共特工王”李克农,遵义会议上投了“关键的一票”的王稼祥……一个个耳熟能详的名字,一个个党史军史上的重要人物,镌刻着安徽为中国革命作出的巨大牺牲与奉献。
皖西金寨,素有“红军故乡、将军摇篮”之称,是中国革命的重要策源地、人民军队的重要发源地。史料记载,在中国革命的光辉历史中,金寨有10万英雄儿女为国捐躯。
2016年4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金寨考察时深情地说,“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抔热土一抔魂。回想过去的烽火岁月,金寨人民以大无畏的牺牲精神,为中国革命事业建立了彪炳史册的功勋,我们要沿着革命前辈的足迹继续前行,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
初心如磐,信仰永恒。历史的足音穿越时空、启示未来,只要信仰坚定不移、革命薪火相传,我们党就会永远年轻,永葆蓬勃生机。
担当作为冲在前:平常时候看得出来,危急关头豁得出去
大山深处的黟县洪星乡红光村,山清水秀,山林资源丰富。然而由于没有得到开发,“守着聚宝盆过穷日子”,群众生活一度贫苦。
困境面前,共产党员金玉琴陷入深思。2011年,当选村党支部书记后,她下定决心,“即使困难再大,为了百姓,也要咬牙做好”。
抓支部建设、流转闲置土地、发展特色产业、开发旅游项目。几年来,金玉琴矮小瘦弱的身体,迸发着无穷的力量,成天奔走在带民致富、为民谋利的路上。
昔日的贫困村,如今大变样,不仅实现整体脱贫,村民人均收入超万元,而且村庄整洁环境美、乡风文明素质美,老百姓个个竖起了大拇指。
艰难困苦,奋斗以成。
新中国成立后,面对一穷二白、满目疮痍的社会现实和横亘在建设中的一道道难题,广大党员发扬大无畏的革命热情,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战天斗地、改天换地,誓将旧貌换新颜。“人间奇迹”淠史杭灌区,“江南一枝花”马钢公司等一大批工业项目和农业工程,都是在极端简陋艰苦的条件下建成的。
从佛子岭、磨子潭到淠史杭工程,从青春岁月到耄耋之年,共产党员葛春华跟水利打了一辈子交道,见证了江淮大地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已年近90岁的他说:“幸福都是奋斗来的,把青春献给党的事业,是我这辈子最大的幸福。”
疾风知劲草,烈火见真金。不管是烽火连天的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建设、改革开放时期,全省广大党员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平常时候看得出来、关键时刻站得出来、危急关头豁得出来。
2020,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
新年伊始,新冠病毒肺炎疫情突如其来,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骤然打响。
“我是党员我先上”“我是党员我带头”。病毒肆虐之际,大战大考面前,全省党员无私无畏,冲锋在疫情防控最前线,与人民群众守望相助、共克时艰,谱写感天动地的英雄赞歌。
上下同心,其利断金。我省用一个月时间控制住疫情蔓延,用一个半月时间实现住院患者“清零”,交上了一份彰显“安徽力量”、展现“安徽担当”的优异答卷。
在这场生死较量中,涌现了一批可歌可泣、感人至深的先进典型。在疫情防控一线连续奋战15天,因劳累过度,合肥市包河区原区委常委、组织部长施咏康不幸殉职,省委追授他“优秀共产党员”和“人民满意公务员”称号。
疫情防控是场持久战。正当全省持续抓好“外防输入、内防反弹”之际,一场防汛抗洪的硬仗不期而至。
雨,暴雨,大暴雨!2020年入梅后,全省先后经历7次强降雨。洪魔肆孽,多地河流超警戒水位,多处堤坝岌岌可危,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遭受严重威胁。
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危急时刻、生死关头,共产党员扛起责任担当、挺身而出,奔赴长江、淮河、巢湖“三线作战”,在暴雨中挺起坚强的脊梁,高奏迎战洪水、夺取胜利的壮歌。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滔滔洪水中,陈陆、甘磊等一个个奋不顾身、舍己为人的优秀党员,用生命践行铿锵誓言,谱写了一曲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壮丽篇章。
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一个模范就是一座丰碑。那些坚毅咬紧的牙关,那些义无反顾的眼神,那些负重前行的背影……这就是共产党员。
从“两弹元勋”邓稼先,到“爱民模范”盛习友、“大桥卫士”蔡永祥;从“抗洪钢铁战士”吴良珠、到“托举老师”朱长海、“全国模范检察官”周会明……在迈向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征程上,广大党员牢记职责使命,勇于担当作为,把个人得失与安危看得很轻、抛在脑后,把国家的大事、群众的小事扛在肩上、举过头顶,构筑起一组组伟岸雕塑,伫立在时代的精神高地,映照在党旗上,印刻在民心中。
服务群众无止境:涵养为民情怀,永保赤子之心
“意莫高于爱民,行莫厚于乐民。”中国共产党是始终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的政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不变的宗旨。
凤阳县小岗村最东头,沈浩墓掩映在青松翠柏中。庄重肃穆的黑色墓碑上,党徽熠熠生辉。墓前,常年摆放着前来瞻仰的人们献上的鲜花。
小岗,这个名满天下的“中国农村改革第一村”,却一度面临着“一夜跨过温饱线、二十年迈不过富裕坎”的窘境。2004年初,带着改变小岗面貌的使命,沈浩从省财政厅来到村担任第一书记。
任职6年时间里,沈浩像一团火,为小岗炽烈燃烧着,村子一年一个样。他的房门始终是敞开的,群众有事可以随时推门进来。因积劳成疾,2009年11月,沈浩猝逝在工作一线。
谁跟群众一条心,谁就能赢得民心。
红手印,这一中国农民质朴而坚决的表达,曾揭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为了沈浩,小岗村民曾三次摁下红手印。前两次,是挽留期满后的沈浩继续留任。村民含泪第三次摁下红手印,是请求将沈浩的骨灰安葬在小岗,永远和村民在一起。
一个人爱的最高境界是爱别人,一个共产党员爱的最高境界是爱人民。广大党员不忘走过的路、不改对人民的赤子之心,始终把人民放在心头的最高位置。
2019年10月16日,中央电视台“时代楷模”发布厅,中宣部向全社会宣传发布李夏的先进事迹,追授他“时代楷模”称号。
“初心不因来路迢遥而改变,使命不因风雨坎坷而淡忘”……一组组往日照片的回放、一个个村民动情的回忆,还原了李夏工作中的点点滴滴,展现着他的大爱情怀。
李夏生前是绩溪县荆州乡党委委员、纪委书记。2019年8月10日,强台风“利奇马”肆虐,绩溪县暴雨如注。李夏临危受命、一线救援,在转移群众过程中突遇山体塌方,以身殉职,年仅33岁。
从城市来到乡村,扎根深山8年,李夏把他乡当故乡,为民鞠躬尽瘁,赢得了人民群众的信任。
“我多想逆转这遗憾的时光,让洪水退回一座座山,让每一滴水落回一片片云……我只希望每一次重回家乡,你还走在我家乡的路上”,这是旅外的荆州乡人致敬李夏的歌词,寄托着群众对他的真挚情感。
岁月变迁,本色不改。虽然角色不同、岗位各异,但“为人民服务”始终是共产党员不变的誓言、不改的本色,他们把践行宗旨,体现在长年累月的坚持中,融入到身边点滴的小事中。
“线路有终点,服务无止境。”在迎来送往的公交车里,蚌埠公交集团驾驶员杨苗苗敬终如始,以真诚的微笑、周到的服务,赢得了乘客满意,被誉为公交“微笑天使”。20多年来,她安全行车100余万公里无事故,服务乘客500余万人次零投诉,提炼出40字“安全操作法”、牵头成立“苗苗工作室”,把十米车厢打造成为密切党群关系的“连心桥”。
联系群众鱼得水,脱离群众树断根。党群干群关系是执政党面临的永恒课题。
2020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渡江战役纪念馆时强调,淮海战役的胜利是靠老百姓用小车推出来的,渡江战役的胜利是靠老百姓用小船划出来的。任何时候我们都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都不能忘了人民这个根,永远做忠诚的人民服务员。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共产党员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正是始终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我们党才不断赢得人民群众的信赖和拥护。
党的十八大以来,省委先后扎实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以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党史学习教育等,引导广大党员砥砺初心使命、锤炼党性修养,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同人民群众想在一起、干在一起。
“公安一级英模”李素珍、李庆,“模范人民调解员”曹发贵、“永不松套的老黄牛”王坤友、“用心点燃煤气”的徐辉,“扶贫政委”赵克信,“周末村官”周世友,“时代楷模”张劼、高思杰……一个个优秀党员干部用无声的行动,兑现着自己的庄严承诺,在人民群众心中矗立起巍峨的丰碑。
勇立潮头克难关:激昂干事精气神,敢为人先挑重担
安徽是农业大省,2004年以来粮食生产连续实现“连增连丰”。增产的背后,一位年逾八旬、有着60多年党龄的老党员功不可没——他就是安徽农业大学教授胡承霖。
干了一辈子农学教师,1995年,胡承霖退休了,但他心中对麦田、对农民的牵挂割舍不下。2005年,胡承霖附上厚厚的方案,建议开展全省小麦高产攻关计划,引起省领导高度重视并采纳。几年来,担任小麦高产攻关专家组副组长的胡承霖,不顾年老体弱,经常奔波在一望无际的麦田中。
辛勤换来丰收果,我省小麦单产超过全国平均水平。2010年,省政府为胡承霖颁发小麦高产攻关特别贡献奖。2014年,胡成霖获得安徽重大科技成就奖。2016年以来,胡成霖又投身“双百工程”——一亩地减少100元成本、增加100元产量。
子女劝他,这么大的年龄了,该在家里歇歇了。胡承霖说,作为一名党员,只要身体能动,我用自己的行动报效党和人民。
勇于创新“扛大梁”,走在前头“挑重担”,崛起路上创一流。不管身处何处、不论所在岗位,是不是有一技之长、是不是某个领域的“行家里手”、是不是善于“想点子”造福群众,成了衡量党员合格与否的一把标尺。
生逢其时,勇做时代弄潮儿。
1984年,初中毕业的杨杰,成了淮北矿业集团朔里煤矿的一名井下绞车司机。他不怕起点低、不嫌舞台小,勤学钻研、敢于挑战,成长为一名“机电大王”,先后实施大小革新项目200多项,其中13项创新成果获国家专利、1项达到世界先进水平、2项刷新全国记录,创造经济效益近亿元,先后当选党的十八大代表、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
一花独放不是春。杨杰还发挥一名党员的引领带动作用,以他名字命名的“杨杰讲堂”,是首批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多年来传递匠心,培养出了一大批能工巧匠。
逆水行舟用力撑,一蒿松劲退千寻。
脱贫攻坚打响“攻坚战”,剩下的都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全面深化改进迈入“深水区”,要啃的都是“硬骨头”、要过的是“险滩急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要实现经济转型升级“爬坡过坎”,又要顶住经济下行巨大压力……面对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要求,面对社会主义矛盾的转变,尚有一道道难题待解,还有一个个难关要闯。
惟其艰难,方显勇毅。
哪里有困难,哪里就有党员的身影。广大党员干部激昂干事创业、改革创新的精气神,敢为人先、攻坚克难,锐意进取、永不止步,用热血浇筑伟大事业,始终挺立时代潮头。
选派“特种兵”,打赢“攻坚战”。当脱贫攻坚战的冲锋号吹响时,我省自2017年5月起,共选派9100多名优秀党员干部,奔赴反贫困斗争的“火线”,实现第一书记和驻村扶贫工作队对全省3000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全覆盖,鲜红的党旗始终在脱贫攻坚主战场上高高飘扬。
2020年,3000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全部出列,金寨等9个贫困县摘帽,我省实现了贫困县“清零”的梦想。4年来,扶贫战士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付出了心血和汗水、贡献了智慧和力量,先后有32名干部因扶贫工作献出宝贵生命,用生命践行庄严承诺和铮铮誓言。
科技创新是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在自主创新的道路上,共产党员强担当、善作为。
2018年5月,合肥滨湖,世界制造业大会主展馆。
硕大的核反应堆冷却剂主泵泵壳、自主生产的轻型直升机、全面国产化的三代核电用乏燃料贮存格架……在安徽应流集团的展厅,一件件“大国重器”令前来观展的中外专家和客商发出惊叹。
令人叹服的背后,“密码”在于创新。“守是守不住的,没有创新就没有未来。”从霍山县一家山区铸造厂起步,应流集团党委第一书记、董事长杜应流持续开展科技创新,引领企业从“中高端”迈向“高尖端”。目前,应流已走上世界舞台,产品出口欧美30多个国家,集团实现年产值80多亿元,多项技术打破国外垄断。
“创业历程艰辛,酸甜苦辣尝尽。”杜应流说,自己历经三落四起而不言弃,得益于曾经军旅生涯的锤炼和作为一名党员的使命感,这些磨砺出自己坚韧不拔、顽强拼搏的性格。
在当今世界科技最前沿的量子科技研究上、在寄托着未来清洁能源梦想的“人造太阳”实验中、在一个个关系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科研项目上,总有共产党员在挑重担、扛大梁,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
“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赶考路上,考验重重;逐梦途中,山水迢迢。伟大的事业纵有千难万险,也阻挡不了奋斗者的豪迈脚步。
“胸怀千秋伟业,恰是百年风华。”奋进新时代,筑梦新征程。全省广大党员直面困难和挑战,正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奋力闯关夺隘,争创辉煌业绩,不断开创新阶段现代化美好安徽建设的新局面,谱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的壮丽安徽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