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安徽师大学子三下乡:走近王家坝

发布日期:2022-11-14

作者:

浏览次数:600

2021年7月26日,安徽师范大学“红心育蕾”赴阜南支教团队跟随当地育蕾小学孙校长的脚步来到了王家坝抗洪纪念馆。在沉默而又庄重的王家坝抗洪纪念馆中,我们被王家坝人默默奉献的精神而感动,更为王家坝人的家国情怀感到震撼心灵的力量。

图为实践队员在抗洪战士纪念墙前表达敬意

厚植红色文化沃土,滋养英雄儿女心灵

王家坝闸被称为“千里淮河第一闸”,自1953年建成以后,已经经历了16次开闸泄洪,最近一次是2020年7月。新中国成立后,在党的带领下,淮河两岸的居民开始修建蓄洪区,以此缓解上下游的压力,而王家坝地区成为治淮蓄洪的首选之地。面对随时可能出现的滔天洪水,勤劳而又朴实的王家坝人民选择了牺牲自己,保卫淮河流域的安全。至今,王家坝闸横台前仍然屹立着记录王家坝精神的立牌——“舍小家为大家”。

实践队员循着王家坝抗洪纪念馆内的路线图,一步一驻足,顺着时间轴一圈,王家坝几十年来沧桑岁月如同一幅画卷在我们眼前徐徐展开。从1953年毛主席的“一定要把淮河修好”到2020年习近平主席的“党和人民感谢你们”,我们短短的半个小时路程走过的是王家坝人民68年如一日的坚守。一代又一代王家坝人民的无私奉献,换来了千里淮河的安宁腾飞。

图为治淮模范李秀英的壁画

自强不息无惧无畏,挺身而出勇担使命

走过“历史上的淮河水廊”,印入实践队员眼帘的是“治淮劳模李秀英”的介绍墙。孙校长告诉实践队员们蒙洼蓄洪区建设过程中,有许许多多像李秀英一样的普通人日日夜夜为治淮做贡献。孙校长笑着说:“我小时候也参加过一次治淮工程建设,那是我毕生难忘的记忆。”

他还向实践队员讲述了2020年王家坝开闸的故事——王家坝人拉着家产,赶着牛羊,连夜抢收田地里的毛豆,没有一个人问“为什么要撤”,更没有一个人说“我不撤”,2000余位村民,在7个小时内全部安全转移完毕。“我们坐车来经过的那一片稻田,去年的时候都是泄洪区,到处是水,没法生存。”

我不由得回想起走过已经平静的稻田时的感受,去年还是一片汪洋,泄洪结束后,王家坝人又回到了这片土地,继续耕种。王家坝人民并没有坐等国家和社会的帮扶,而是选择用自己的双手重建美好家园。被洪水淹没过的土地上重新种满了水稻,低洼的地方种上了莲蓬,养上了鱼虾……

图为抗洪英雄纪念雕塑

军民同心同舟共济,中国民族守望相助

在王家坝抗洪纪念馆的二楼有一片雕像区,纪念的是参加抗洪抢险的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官兵。抗洪英雄沈恩久,在1982年抗洪抢险中不顾危险,跳入洪水封堵管涌,最终累倒在大堤上;压不跨的钢铁战士郜登福,在1991年洪水大转移中,以过人的本领从洪水中搜救出16名落水群众,自己却多次过家门而不入;新时期最可爱的人周丽平,听说部队要开赴抗洪抢险第一线,主动放弃探亲假,请求上抗洪第一线,却在救援中不幸被拖入水底……

每当洪水来袭,各级党组织靠前指挥广大党员干部冲锋在前,党旗在抗洪一线高高飘扬。解放军指战员闻令而动、勇挑重担,公安干警、基层干部不惧风雨、冲在一线,社会各界广泛关注、捐款捐物……大家用最朴实执着的付出书写着一个个人民至上、同舟共济的感人故事。

安徽地区上游有河南,人口密集;下游江苏,经济强省。为了顾全经济发展的大局,安徽人民无数次扛起泄洪的重负,虽未亲眼所见那时的辛苦劳作,我们还是能感受到“王家坝精神”的震撼。亲身走过这片默默奉献的土地,这片希望的土地,我们坚信,弘扬“王家坝精神”,团结一心筑起防汛抗洪的“铜墙铁壁”,河湖终将安澜!

主办单位:中共阜阳市委组织部 承办单位:阜阳市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办公室 阜阳市党员教育中心
阜阳先锋网编辑部:0558-2235046 地址:安徽省阜阳市阜王路151号阜阳市司法局沿街楼5楼
技术支持:中国联合网络通信有限公司阜阳市分公司 设计制作:网新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