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4日上午,省党政代表团赴沪苏浙学习考察总结交流会在合肥召开,省委书记韩俊主持会议并讲话。他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式现代化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重要论述,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安徽工作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全面对标沪苏浙,认真学习沪苏浙的新经验,奋力走好新时代安徽高质量发展之路。省委副书记、省长王清宪讲话,省领导刘海泉、虞爱华、张韵声、费高云、张红文、韩军、张曙光、钱三雄、任清华、单向前、孙勇、张祥安出席会议。
会上,合肥市、淮北市、滁州市、芜湖市、宣城市、黄山市、省发改委、省商务厅作了交流发言。在认真听取大家的发言后,韩俊指出,三天的学习考察主题突出、题材丰富,是一次砥砺初心之行,进一步增强了“无论走得多远都不能忘记来时的路”的使命感;是一次对标学习之行,进一步增强了学习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思想自觉、理论自觉、行动自觉;是一次奋进追赶之行,进一步增强了“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的紧迫感。在党的诞生地,我们接受了党性教育,重温了建党历史。在问道取经中,我们见证了沪苏浙高质量跨越发展、最前沿科技创新、现代化产业体系、高品质人民生活等方面的生动实践。在与企业家座谈互动中,我们面对面听取了意见建议,现场办公解决了许多问题,收获颇丰、不虚此行。
韩俊强调,要透过现象抓本质,学思践悟沪苏浙长期走在前列的精神密码。一要学习沪苏浙登高望远、引领时代的大思路。沪苏浙坚持跳出一域谋全局,以前瞻性的思维谋篇布局,在服务全国中发展自身,启示我们虽然与沪苏浙发展水平有差距,但站位和眼界不能有落差,必须把安徽发展放在党中央对安徽的战略定位上、放在全球经济发展大背景下、放在全国发展大格局中、放在国家对长三角发展的总体部署中思考谋划。二要学习沪苏浙争先进位、励精图治的大气魄。沪苏浙作为改革开放的先发地区,不仅没有懈怠满足,反而越走越快,在较高经济基数上仍然保持稳健增长,启示我们奇迹都是拼出来干出来的,必须破除“小进即满、小富即安”的小农意识,以更高标准干在实处,努力争取走在前列。三要学习沪苏浙敢为人先、勇于创新的大手笔。沪苏浙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在直面问题中解决问题,干成了一些我们过去不敢想或者认为干不成的事情,启示我们必须破除“墨守成规、按部就班、路径依赖”的守旧观念,善于识势、顺势、借势,做好“吃改革饭、走开放路、打创新牌”大文章。四要学习沪苏浙海纳百川、开放包容的大作为。沪苏浙坚持向海图强、链通全球,大胆走出去,积极引进来,启示我们开放是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既要充分发挥“沿江达海”的独特优势,做好“向海而兴、借船出海”开放文章,也要拥有像大海一样的包容心态,为各类市场主体茁壮成长保驾护航。五要学习沪苏浙坚持人民至上、推动共同富裕的大担当。沪苏浙深入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把为民造福作为最大政绩,启示我们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放在让老百姓生活得更好上,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用党员干部的“辛苦指数”换来经济发展的“上升指数”和群众的“幸福指数”。
韩俊强调,心动更要行动,要切实把这次学习成果转化为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三地一区”和建设农业强省、文化强省、教育强省的强大动力。要在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求突破,携手打造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世界级产业集群,加快壮大先进光伏和新型储能产业,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新模式新业态,探索长三角区域候鸟式、疗养式、田园式养老模式,聚力打造长三角最大的后花园、最优的旅游目的地。要在深化科技和产业创新上求突破,以高水平创新型省份建设为旗帜性抓手,服务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促进“产业+科技+人才+金融”四位一体发展,高质量办好高层次人才安徽行活动,加快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要在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上求突破,借力借智、借梯登高,打造一流营商环境,让企业家安心创业、专心创新、舒心创造。要在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上求突破,强化生态环境问题整改,系统开展生态保护修复治理,全力推进发展方式绿色转型。要在推动乡村振兴上求突破,学习浙江“千万工程”经验,扎实开展“千村引领、万村升级”工程,培育壮大民宿经济,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建设彰显徽风皖韵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要在保障改善民生上求突破,加快实施城市更新行动,统筹做好稳岗就业、安全生产、防汛抗旱等工作。要在作风建设上求突破,围绕思想大解放、环境大优化、能力大提升、作风大转变、任务大落实和“六破六立”,开展全省大讨论等,增强解放思想的紧迫感,树牢造福人民的政绩观,形成狠抓落实的良好局面,确保党中央决策部署不折不扣落到实处。
王清宪在讲话中指出,要认真抓好学习考察成果转化运用,以沪苏浙标准提升政府工作水平,把省委部署要求一项一项落实到位。要提升开放的思维和境界,把“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结合起来,突出产业开放,加强利用外资,支持更多企业融入全球产业链供应链。要强化创新引领,推动教育链、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走宽走畅“科创+产业”发展路子。要深入学习浙江“千万工程”经验,协同推动乡村“五大振兴”。要学习沪苏浙城市规划、建设、治理的先进理念,着力提升城市功能品质活力,增强城市对要素资源的吸引力、感召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