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安徽省委省政府召开大力实施人才兴皖工程加快打造人才发展和创新高地工作会议,鲜明提出以高水平创新型省份建设为旗帜性抓手,以建设新时代人才强省为目标,在锻造一流人才队伍上走在前列,在打造一流人才平台上走在前列,在教育链、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上走在前列,在营造一流人才生态上走在前列,真正让安徽成为养人的天地、创新的高地、人才的福地。
安徽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坚持人才优先发展,大力实施人才强省战略。2022年底,全省人才总量达1170多万,五年净增410万,区域创新能力升至全国第7,呈现出良好的人才发展态势。
聚焦在锻造一流人才队伍上走在前列,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始终围绕国家战略所需,围绕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围绕攻关“卡脖子”问题,坚持走人才自主培养之路。创新实施江淮战略帅才项目,发现和培养一批具有战略科学家潜质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给予“一人一策”专项支持,赋予人财物以及技术路线等方面的高度自主权。先后遴选支持近2000名省级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和产业团队带头人,其中5人已成长为两院院士。支持青年科技人才挑大梁、当主角,近3年全省科技人才项目支持45岁以下青年人才比例接近90%。围绕卓越工程师培养,先后投入5.2亿元打造315个培养项目,推动高校与科大讯飞、京东方等企业联合打造25个产业学院。每年为上万名乡村振兴人才评定专业技术职称,给予最高3000元一次性补贴。出台《支持技工强省建设若干政策》,全省技能人才总量突破660万,高技能人才近200万。实施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制定江淮名医、江淮文化名家、碳达峰碳中和专业人才等培育办法,全省专业技术人才总量达到477万。实施“百万大学生兴皖”工程,制定大学生“筑梦江淮9条”,设立5亿元“雏鹰”基金。
聚焦在打造一流人才平台上走在前列,全力服务国家战略部署。首批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首个国家实验室落地,布局推进12个大科学装置,拥有216家“国字号”创新平台。建立“央地人才发展合作联盟”,支持省内高校院所与“国字号”平台合作培养人才、联合开展科研攻关。支持国家战略性研究机构自主采取单聘、双聘相结合的方式聘用人才,开展人才自主评价,在住房医疗、交通出行等方面提供服务保障。鼓励全省优势科研力量牵头或参与共建全国重点实验室,聚焦优势领域大力培育创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等平台。聚焦重点领域加快建设“安徽省实验室”,重组优化“安徽省重点实验室”,为青年人才挑大梁、当主角搭建平台,省自然科学基金60%以上经费专项用于支持青年科技人才,60%以上项目由青年科技人才牵头承担。提高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工作站和创新实践基地的建站补贴标准,每年遴选支持150名左右优秀博士后到国(境)外开展研究工作或短期培训交流。依托新型研发机构开展综合授权改革试点,以“综合授权+负面清单”方式,在编制使用、人才引进、岗位设置、绩效工资分配、职称评定、经费使用等方面赋予其更大自主权,授权高水平新型研发机构自主开展相应专业职称评审和高层次人才认定。支持新型研发机构选聘首席科学家并赋予高度自主权。
聚焦在教育链、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上走在前列,强化重点产业人才队伍供给。强化首位产业和新兴产业人才供给,编制产业发展紧缺人才开发目录,完善重点产业人才引育机制。围绕打造新能源汽车、新一代信息技术、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等产业,定期发布需求清单,精准育才引智。支持重点汽车企业与高校联合培养产业人才。在合肥学院建成大众学院,学生毕业时可直接认定相应专业职称或职业等级。高校与汽车企业联合培养人才成效突出的每年可获最高600万元专项奖补。出台《支持技工强省建设若干政策》,深入推进职业教育、技工教育改革,建立以公共实训基地为平台、市场化运作的岗前培训机制。探索推出“三转四像”(校长围绕厂长转、专业围绕产业转、教学围绕生产转,学校像工厂、教室像车间、老师像师傅、学生像徒弟)办学模式,促进产业、专业、就业“三业”联通。结合特色行业打造“数字工匠”、“徽菜名厨”、“金牌导游”、“文房巧匠”等技能品牌。实施制造业“揭榜挂帅”专项,承担国家、省级制造业产品和关键技术攻关的人才团队可获最高200万元经费支持。鼓励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对行业龙头企业、新型研发机构与高校联合建立重点产业科教融合学院,给予专项建设补助和奖励。依托中国科大建成科技商学院,首批培养50名高层次复合型科技产业组织人才。先后引进扶持320个高层次人才团队在皖创办企业,其中239个成长为高新技术企业、187家入库科技型企业、7家上市。
聚焦在营造一流人才生态上走在前列,营造近悦远来的养人环境。赋予用人主体编制使用、职称评聘、经费预算等自主权。扩大职务科技成果赋权试点范围,在试点单位推行职务科技成果单列管理。坚持以科研成就和实际贡献为依据,完善人才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实现“干得好能评上”。先后授予122家高校科研院所、8家医院、19家企业和3家商协会职称评审权,实现“谁用人谁评价”。建立引进高层次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职称评审绿色通道,实现“要什么评什么”。大力加强市场化专业化服务机构建设,支持引进高端猎头服务机构。不断完善“单位出榜、中介揭榜、政府奖补”工作机制,对成效突出的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或发挥突出作用的单位和个人予以表彰。推出人才投、贷、担、险等产品,2022年累计发放人才专属贷款上百亿元,省股权交易中心设立“人才企业专板”,首批22家企业成功挂牌。上线运行“一站式”人才服务平台,让“数据跑腿”代替“人才跑路”。建立高层次人才分级分类服务事项清单,建立省、市、县及用人单位专人联系服务人才机制,推进国际人才社区等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