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砥砺奋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的安徽篇章

——我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纪实

编辑部

来源:安徽日报

发布日期:2023-08-18

作者:

浏览次数:3471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大道如砥、奋斗如歌。


  八月的江淮大地,是“火热”的。车间厂房机器轰鸣,旅游景区人流攒动,城市街道车水马龙……奋进中的安徽,呈现一片厚积薄发、动能强劲、大有可为的发展之势。


  三年前,同样是火热的八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安徽考察,深入防汛救灾一线、农村、企业、革命纪念馆等,看望慰问受灾群众和防汛救灾一线人员,就统筹推进常态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加强防汛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谋划“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进行调研,为安徽发展全方位把脉定向,深刻指明了安徽发展的优势所在、机遇所在、动力所在、使命所在、任务所在。


  殷殷嘱托千钧力,踔厉奋发正当时。三年来,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安徽省委、省政府团结带领全省广大干部群众,始终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作为首要政治任务,不断推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在安徽落地生根,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在现代化美好安徽建设的新征程上迈出坚实步伐。


  把握最大势能——


  争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进生”“优等生”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战略,是新时代引领全国高质量发展、完善我国改革开放空间布局、打造发展强劲活跃增长极的重大举措。


  2020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合肥主持召开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领航掌舵、擘画蓝图。


  这一重大国家战略,既需要安徽贡献力量,又给安徽带来历史机遇和发展势能。


  可以说,全省域加入长三角“大家庭”后,借上了“东风”、搭上了“快车”,成为安徽发展的最大机遇、最大势能、最大红利。


  识势、顺势、借势,才能成势。安徽积极把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这个“最大势能”,坚持上海龙头带动,学苏浙之长,扬安徽优势,主动靠上去、全力融进去,在创新共建、协调共进、绿色共保、开放共赢、民生共享等方面结出丰硕成果。


  紧握产业合作之手,共享民生发展红利。我省与沪苏浙共同组建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长三角产业链联盟,中新苏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张江萧县高科技园、苏皖合作示范区等省际产业合作园区加快建设,沪苏浙城市与皖北城市结对合作帮扶持续深化,148个高频事项“跨省通办”、30类高频电子证照互认通用、41项应用事项“一卡通办”,越来越多的安徽优质农产品上了沪苏浙居民的餐桌。


  足不出省即可享受更多优质教育、医疗资源;异地医保报销等事项办理更加便捷;电子证照在长三角地区互认通用,享受“一网通办”服务……这些年,长三角群众越来越多地感受到一体化发展的“红利”,幸福感、获得感不断增强。


  围绕医疗合作,我省引入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优质医疗资源,合作共建国家儿童、创伤、中医、肿瘤区域医疗中心,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安徽医院正式开诊。


  安徽,已成为长三角的“正式生”,还要争当“上进生”“优等生”。下一步,我省将突出思想观念上的全面融入、体制机制上的等高对接,抓紧抓实科技联合攻关、产业链供应链一体协同、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城市群辐射联动、生态环境共保联治、公共服务便利共享、大旅游深度合作等工作,谋划推进一批牵动性、标志性重大工程项目,在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向纵深发展上取得新的更大突破。


 下好创新“先手棋”——


  在深化科技和产业创新上当先锋


  创新,是“第一动力”,也是安徽的“金色名片”。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安徽要加快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实现跨越式发展,关键靠创新。要进一步夯实创新的基础,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加快培育新兴产业,锲而不舍、久久为功。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突飞猛进,谁抓住了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谁就能在高质量发展中先行一步、胜出一筹。


  4月12日晚,有“人造太阳”之称的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EAST)创造新的世界纪录,成功实现稳态高约束模式等离子体运行403秒。这对探索未来的聚变堆前沿物理问题,提升核聚变能源经济性、可行性,加快实现聚变发电具有重要意义。


  7月12日,在芜湖奇瑞新能源二期工厂,中国首个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铝基轻量化平台亮相,其首款产品奇瑞eQ7首台量产车下线。为重点解决“卡脖子”技术,奇瑞成立了50个研发技术委员会、12个制造技术委员会,5年内将累计投入超过1000亿元,全力攻克平台架构、智能驾驶、智云平台等15项重大技术难题。


  从原始创新,到产业创新,安徽始终心怀“国之大者”,视创新如生命,构建国字号平台,全力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


  目前,我省已建在建拟建大科学装置12个,人才总量突破1100万人,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5万家,在量子信息、聚变能源、深空探测等领域持续并跑领跑,动态存储芯片、柔性可折叠玻璃等打破国外垄断,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增加值连续7年保持11%以上增速,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41.6%,制造业增加值迈上万亿元台阶,形成集成电路、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车、光伏、新型显示等一批先进制造业集群。


  过去“起家”靠创新,未来“发家”更要靠创新。未来,安徽将努力让更多“顶天立地”的高科技转化为“铺天盖地”的生产力,让更多“科技之花”结出“产业之果”。


 发挥生态优势——


  奋力在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上树样板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他在安徽考察时指出,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不是矛盾对立的关系,而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把生态保护好,把生态优势发挥出来,才能实现高质量发展。


  安徽生态环境优美,承担着区域重要水源涵养地和生态屏障的重任,在国家生态文明建设中具有重要地位。近年来,安徽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狠抓长江经济带生态修复和环境整治,实施环巢湖十大湿地、城市雨污分流等重大工程,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江风徐来,清流阵阵。近日,走进马鞍山市薛家洼生态园,导游正在给游客介绍薛家洼美丽的风景。周围居民可以近距离欣赏“一江碧水向东流”的美景。如今,薛家洼的山、水、林交相辉映,美丽的景致、完善的基础设施使这里成为孩子们的乐园、市民近郊游的必选之地。


  目前,长江流域(安徽段)国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为92.7%,长江干流安徽段水质持续保持Ⅱ类,全省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提高到81.8%。“鸟中国宝”东方白鹳重现巢湖,“水中国宝”长江江豚逐戏皖江。


  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在江淮大地成为常态。生态“高颜值”到经济“高价值”的转化正加快推进,打造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区步履铿锵。


 坚持人民至上——


  保障和改善民生取得显著成果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


  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考察时指出,任何时候我们都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都不能忘了人民这个根,永远做忠诚的人民服务员。


  总书记有号令、党中央有部署,安徽见行动。


  今年6月,铜陵市民朱先生下班回到家中,映入眼帘的是干净整洁的客厅和一桌香气四溢的饭菜,他顿感心情舒畅。


  朱先生雇请的家政服务员陈美勤,原本在外地从事缝纫工作,后加入了铜陵一家家政服务有限公司,经过岗前培训,成了一名家政服务人员。


  正是“放心家政”行动的推进,让越来越多像朱先生这样的市民享受到专业而精细的家政服务。


  民生短板接续补齐、民生福祉持续增进。我省开展的10项暖民心行动,解决了一批群众高度关注的急难愁盼问题。


  民生小事解决的背后,是党委、政府的用心用情用力。安徽连续多年把新增财力的80%以上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举全省之力打赢脱贫攻坚战,实施“皖北地区群众喝上引调水”工程,健全“民有所呼、我有所应”工作机制,以点带面解决民生难事,提前3年实现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全覆盖,平安建设连续10年进入全国先进行列。


  越来越多的安徽人,体会到了满满的获得感、美美的幸福感、稳稳的安全感,日子过得越来越有奔头。


  回望过往的奋斗之路,我们把光荣与梦想写在历史深处;眺望前方的奋进之路,我们加快建设现代化美好安徽,必将书写新赶考路上的更大辉煌。


  让我们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全面强化“两个坚持”、全力实现“两个更大”,忠诚尽职、奋勇争先,在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谱写更加壮丽的安徽篇章!


主办单位:中共阜阳市委组织部 承办单位:阜阳市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办公室 阜阳市党员教育中心
阜阳先锋网编辑部:0558-2235046 地址:安徽省阜阳市阜王路151号阜阳市司法局沿街楼5楼
技术支持:中国联合网络通信有限公司阜阳市分公司 设计制作:网新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