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真心真情扶真贫

全国脱贫攻坚奖贡献奖获得者徐冬梅的故事

编辑部

来源:阜阳日报

发布日期:2018-11-19

作者:

浏览次数:4608

  立冬后的第七天,徐冬梅再次在颍泉区伍明镇王寨村忙活起来,到帮扶联系户家中访贫问苦,进扶贫车间了解就业收入。和过去一样,一点一滴都问得格外仔细。不同的是,这一次她随身带着抗癌药,且化疗后身体虚弱,步伐缓慢,声音也不再清亮。


  一句“徐大姐来了”,就能将村民们聚拢起来。大伙关切地询问着她的病情,更想给她说说近期的收获。村民们都知道,徐冬梅心里最惦记的是什么、最想看到的是什么。


  对村民们来说,徐冬梅是外地人,却不是外人——去年4月份,时年55岁的安徽行政学院副教授徐冬梅响应号召、主动请缨,到王寨村任驻村扶贫工作队副队长。一年多来,她带着村民们拔“穷根”、摘“穷帽”,打基础、兴产业,让这个曾经贫穷落后的村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自己却因身患肺癌、甲状腺癌,不得不于今年6月份从扶贫一线撤出。


  今年10月份,徐冬梅获全国脱贫攻坚奖贡献奖,成为今年安徽省唯一一位获此奖项的扶贫干部。


  情系“三农”


  ——“到农村是我盼了好多年的事情”


  “到农村我盼了好多年,就是想为农村做些事儿。”下乡扶贫,徐冬梅从未后悔过。到王寨村之前,她多次提出要到农村开展工作,但一直未能成行。2013年,她申请去农村,可学院教学任务重,实在脱不开身;后来,她又多次申请,但由于种种原因,也未能如愿。


  去年4月份,省委组织部选派优秀干部驻村扶贫,徐冬梅再次提出申请。经过再三争取,当月底,她终于和其他3名同事一起,坐上了开往皖北阜阳的汽车,组成了安徽省为数不多的由4人参与的驻村扶贫工作队。“我是九三学社社员,也是研究农村经济的教师。我一直觉得,只有到农村去,才能真正了解农民的困难和疾苦,我想利用所学帮他们过得更好。”


  尽管提前做了“功课”,但王寨村的“颜色”还是让初来乍到的徐冬梅很受冲击:村里弥漫着沉重的灰色,车辆经过,尘土飞扬,甚至连散落的杨絮都是灰色的;生活拮据,环境脏乱,不少村民的脸上黯淡无光,房前屋后垃圾、粪堆随处可见,蚊蝇乱飞。更让人想不到的是,由于没有路灯又经常停电,一到晚上,村里一片漆黑。


  “这样的状况一定要改变。”面对现实的窘迫,徐冬梅暗下决心。


  摸实情、谋实招,治环境、建设施,跑项目、兴产业,徐冬梅和同事们用脚步丈量着王寨村的变化——水泥路、文化广场、扶贫驿站、农饮工程建成了,沟河塘清淤了,中药材种植从无到有,日用品加工企业投产运营……


  王寨还是那个王寨,“颜色”却已悄然改变——平整的水泥路直通村民家门口,修葺一新的白色石粉墙内,自来水甘甜清冽。村民脸上,灿烂的笑容多了,文明乡风愈发浓厚,小康的旋律在幸福的田野上奏响……


  面对从都市到农村的质疑,徐冬梅的回答更有底气:“因为有感情,所以才要来;因为有变化,所以才倍感幸福!”


  担当作为


  ——“愿用我的力量让他们富起来”


  王寨村位于颍泉区西北部,辖18个自然村,有村民1599户7015人,地理位置偏僻,缺乏富民产业,是伍明镇两个贫困村之一。


  比物质贫困更可怕的是精神的贫瘠和麻木。徐冬梅还记得,刚到村里时,不少村民整日“守着墙角晒太阳”,“没盼头”是常态、“等靠要”成依赖。“思想是最难改变的,这是我们面对的最大困难。”进村不久,徐冬梅就确立了努力方向。


  为了尽快摸清实情,找准致贫原因,徐冬梅和同事们每天早出晚归,通过“5+2”“白加黑”式的摸排,不断明晰着王寨的脱贫路径。


  贫困户张克江身体残疾,且有儿子要抚养,家庭负担较重,缺乏生活信心。了解情况后,徐冬梅隔三差五走访,拉家常、讲政策,找“穷根”、开“药方”。徐冬梅上门次数多了,张克江脱贫的劲头也足了。种药材、卖馓子,如今的张克江一家不仅摘掉了“穷帽”,还盖了处新房。“只要踏实肯干,往后的日子肯定越来越好。”张克江说。


  迈过生活新起点的又何止张克江一家。贫困户吴秀英一家经济困难、生活一贫如洗,在徐冬梅的帮助下,吴秀英在当地找到了一份家政工作,每月增收1200元;7岁的赫登清父母早逝,徐冬梅不仅自掏腰包为其购买衣物,还亲自指导他学习,安排女儿带他去逛从未去过的动物园……


  王寨村有种红薯的传统,但多年来,带动村民增收作用有限。在徐冬梅的努力和奔走下,红薯变成了粉丝,在网上热销。仅2018年春节期间,村扶贫驿站就通过网络销售了上千斤粉丝。


  “徐冬梅就是这样有想法、干实事的人。”王寨村党总支书记张克稳说,徐冬梅本职是教学,到村之后也格外关注教育扶贫。有一次到坝张小学走访,她了解到学校想建一个“图书角”,但现有图书数量少,又十分陈旧。得知情况后,徐冬梅立即想办法筹钱,最终为学校送来了价值上万元的图书。“拿到新书,老师和孩子们都高兴得不得了。”


  “能通过我的努力帮助他们富起来、好起来,比什么都强。”进驻王寨村以来,徐冬梅的初衷始终未改,收获却越发丰硕。初步统计,今年,王寨村集体经济收入将超过15万元,而2016年,该村集体经济收入仅有6000元。


  真情不改


  ——“用执着与付出增加生命厚度”


  “无法控制生命的长度,但可以用努力和付出增加生命的厚度。”这是徐冬梅说过的一句话。


  2017年11月5日,徐冬梅抽空回合肥参加单位组织的职工体检,却被医生告知肺部有异常,怀疑是肺癌。听到这个消息,徐冬梅的心情格外沉重,可一想到村里的工作,她又放弃了治病休养的念头:“扶贫工作就要迎来年检,村文化广场在建设,‘一村一品’也正在打造,这些工作都不能松懈啊!”


  徐冬梅安慰自己,等忙完这阵子再说,病情一时半会儿也“疯狂”不到哪儿去。就这样,她又回到了村里,投入到紧张忙碌的工作中去。


  扶贫工作的第三方评估如期而至,结果令人欣慰——王寨村178户379人全部顺利脱贫,没有一人被退回。


  可徐冬梅的病却更严重了。2017年12月底的一个夜晚,病痛突然来袭,正在开会的徐冬梅虚汗直流,为了不耽误工作,她找借口在走廊沙发上躺了一会,直到被工作队队长徐杰发现,“我们当时就要送她去医院,可她却再三拒绝,坚持会议开完。”


  就这样,徐冬梅挨到了今年初,不得不回到合肥,进入省立医院手术室。


  小细胞肺癌、甲状腺癌,生存率约为26%……徐冬梅的病情格外凶险。可即便这样,她在手术后看见大家的第一句话仍是“我没事,歇几天就可以回村扶贫了”。


  徐冬梅放不下村里的工作。在医院期间,她一边挂着吊瓶,一边还写着扶贫工作建议;春节过后,接受了4次化疗的她不顾家人反对,又带着抗癌药品回到了王寨村。


  今年6月份,由于身体严重不支、药物反应强烈,徐冬梅不得不从王寨村扶贫一线撤回。但之后,她依然时不时地赶回王寨村,实在不能前往,就通过电话、微信等了解村里的情况。“看到她身上汗透了,我真心疼。”脱贫户吴秀英说。


  徐冬梅知道自己的身体状况,但她还是放不下王寨村的父老乡亲。“虽然我不能经常来了,但一定会发动亲人、朋友和学生们,关心、帮助王寨村的贫困户。”徐冬梅说。


主办单位:中共阜阳市委组织部 承办单位:阜阳市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办公室 阜阳市党员教育中心
阜阳先锋网编辑部:0558-2235046 地址:安徽省阜阳市阜王路151号阜阳市司法局沿街楼5楼
技术支持:中国联合网络通信有限公司阜阳市分公司 设计制作:网新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