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是生命的象征、大自然的底色,绿色发展是美好生活的基础、人民群众的期盼。
生态必须优先,这是“红线”和第一位要求,发展必须绿色,这是“底线”和最根本出路。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保护好山水田林湖草这个生命共同体,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为百姓提供良好生态环境的最普惠民生福祉,我省努力打造生态文明建设安徽样板,奋力谱写美丽中国建设的安徽篇章。
多干保护自然的实事,多做治山理水的好事
经济社会发展,不能只讲发展不讲保护,不能只讲利用不讲修复,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多干保护自然、修复生态的实事,多做治山理水、显山露水的好事。围绕保护“好山”“好水”,我省全面推行林长制、河(湖)长制改革,强化党政领导责任制。
“实行林长制以后,山有人管,林有人护,不砍树也致富。”旌德县路西村党总支书记、村级林长黄晓本说,林长制改革压实了各级领导干部保护发展森林资源的责任,极大激发了群众爱林护林的积极性。村里改变过去靠采茶砍树卖钱的发展老模式,加大森林资源保护力度,开发茶园旅游,带动村民吃上“生态饭”。接下来将做到保护与生态利用相结合,做好林与山、水、田、湖、草的统筹文章,既护绿、增绿,又让村民真正靠绿水青山致富。
安庆市东部新城的康熙河,曾是“龙须沟”,如今经过生态修复,河道宽阔,碧波荡漾,河长功不可没。在龙狮桥乡雨润社区段,乡级河长是副乡长沈彪。每周三是巡河日,他都要带领村级河长和乡有关部门人员共同巡河,巡查处理河道及沿岸垃圾、漂浮物、乱搭乱建等情况,巩固水生态修复成果。沈彪表示,在延续过去的河长制模式下,今年增加巡河人员,进一步规范巡河记录,加快问题处置工作,力促河畅、水清、岸绿、景美。
长江流经安徽416公里,素有“八百里皖江”之称。我省把全面打造水清岸绿产业优美丽长江(安徽)经济带列为生态文明建设一号工程。在铜陵,长江岸线从“脏乱差”变风景带。铜陵市水上交通综合执法大队队长丁琪斌全程参与了当地岸线整治,对生态变化深有感触。“市里强力推动岸线整治,为长江浅滩湿地功能性修复提供空间。”丁琪斌说,作为港航海事部门的执法者,将和同事们一道坚决打击破坏长江生态等不法行为,努力守护好长江“母亲河”。
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提升百姓环境获得感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三大攻坚战之一,是群众的热切期盼。我省把解决环境突出问题作为民生优先领域,聚焦打好七场标志性战役,协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
蓝天保卫战,是污染防治攻坚战的重中之重。去年,阜阳市空气质量大幅改善,该市探索出一条治理路径,在主城区建成投运了全省首套大气污染防治网格化精准监控系统,实现靶向治理和精准预警预报。“蓝天保卫战,是必须打赢的任务。”阜阳市环保局污染防治科科长阚书培说,将注重环境问题治理的针对性和科学性,推进精细化、差异化、网格化、常态化精准治霾,以空气质量的持续改善提升百姓环境获得感。
“水环境治理,截污很关键。”省政协委员孟行健说,污染源分点源污染和面源污染,点源污染有固定排放点,如工业废水及城市生活污水;面源污染则没有固定排放点,如农业地表水污染。为减排点源污染,要加快形成绿色发展方式,推进企业转型升级,从源头上使污染物排放大幅降下来,同时加强水处理技术应用;为减少面源污染,要大力发展绿色农业,减少农药、化肥等化工产品的使用。
灰尘飞舞、噪声异味、污水直排……如果整治不好,就是群众身边挥之不去的环境“顽疾”。“12369”环保热线是生态环境部门与群众之间的“连心桥”。省环保热线投诉受理中心受理群众信访、督办全省举报平台。该中心主任科员左金林说,将通过转办、调度、抽查等方式,督促各地热线电话畅通、对信访件按期受理办结,努力做到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
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激发绿色发展活力
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新格局,激发绿色发展活力,就要加快形成产权清晰、多元参与、激励约束并重、系统完整的安徽特色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我省在生态补偿、生态保护红线上作出探索。在总结“新安江模式”后,我省全面推广生态补偿机制。
省生态环境厅副厅长罗宏表示,实施生态补偿,以经济杠杆奖优罚劣,既体现环境有价,又推动各市加大污染防治力度,切实改善了环境质量。目前地表水断面生态补偿机制正向市级全面拓展。
民盟黄山市委主委徐荣华建议,积极探索多元化、市场化的补偿机制,通过设立更多的绿色基金等方式,引导社会资本投入;按照产业互补、生态共建、发展共享的原则,强化相关地方之间产业项目对接,协同推进绿色发展。
生态保护红线是保障和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底线和生命线。去年6月底,省政府发布《安徽省生态保护红线》,正式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总面积为21233.32平方公里,约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15.15%,原则上禁止开发。“今年我们将开展勘界定标,将生态保护红线精准落图落地,进一步推动生态环境保护。”省生态环境厅自然生态保护处副处长郑茂表示。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新春佳节,人们对美好生活充满期待,“环境美”即是重要方面。建设生态文明的时代责任已经落在了我们这代人的肩上,大家齐心协力共同参与共同建设,共同享有更多青山碧水的美丽、蓝天白云的幸福。(夏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