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拍金寨县大湾村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的茶山。(资料图片)
刚刚召开的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强调,确保脱贫攻坚任务如期全面完成。当前,脱贫攻坚进入关键阶段,任务十分艰巨。贫困发生率已经显著下降,稳定长效脱贫与可持续发展已经被摆上更加重要位置。这就要求把提高脱贫质量放在首位,特别是大别山等革命老区、皖北地区、沿淮行蓄洪区等深度贫困地区,发展基础依然薄弱,脱贫任务仍然艰巨,要集中兵力打好深度贫困歼灭战。
产业发展是稳定长效脱贫的根基。深度贫困地区乡村产业发展起步晚,总体仍然缺乏支柱型特色产业,市场主体规模实力与带动贫困户发展的能力仍待进一步增强。吸引优秀人才,激活能人经济,培育市场主体,是深度贫困地区逐步走上乡村产业振兴之路的关键。要立足当地发展实情,更加注重引进“有技术、有订单,具有较强市场开拓与抵御风险能力的龙头企业”,大力发展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特色种养产业,早日把深度贫困地区的农业资源纳入到现代市场循环体系,从大市场大流通中实现产品增值、农民增收。要加快形成“四带一自”的乡村产业发展辐射带动链条,以市场化机制、专业化经营、规模化发展来优化乡村产业生态,逐步夯实贫困地区特别是深度贫困地区的产业发展能力。要坚持以深化农村改革来激发内生动力,推动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三变”改革,完善现代农业发展与农民群众特别是困难群众的利益联结机制,集聚人才资金等发展要素,不断增强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能力。
稳定实现农村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保障,是贫困人口脱贫的基本要求和核心指标,直接关系攻坚战质量。要把“两不愁三保障”不折不扣落实到位,逐村逐户逐人摸排,对照目标要求,检视薄弱环节,织密织牢保障网络。持续推进标准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向乡村教学点延伸,让公平优质教育资源体系逐步实现对贫困地区的全面覆盖。统筹推进危房改造、居民易地搬迁,让所有困难群众住得更安全、更安心。着力提高困难群众享受医疗保障政策的便利程度,提升村医队伍诊疗水平,努力让群众在家门口看好病。今年的持续干旱充分暴露农村饮水安全上存在的短板,要加快推进城镇供水体系向农村地区特别是贫困农村延伸,推进管网运营一体化和供水能力标准化建设,构建稳定水源体系,从根本上夯实饮水安全保障能力。
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更需要强化底线思维,构建稳定脱贫、防止返贫长效机制。严把贫困人口退出关,构建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及时发现返贫人口和新发生贫困人口,有效跟进就业、产业扶贫等帮扶措施,让他们生活有着落,确保全面小康路上不落一人。(胡旭)
·基层实践·
村里的“上班族”
每天早上7点半,张春联便骑着电动车带着5岁的女儿早早出门,穿过村庄、田野,将女儿送到幼儿园。送完孩子,再骑车去村里的扶贫车间上班,时间还不到8点。
张春联是阜阳市颍泉区行流镇三里村的贫困户,初见到她,齐耳的短发,精致的五官,一双手在一沓布料上熟练地来回熨烫,怎么看也找不到贫困户的影子。细打听才知道,张春联十多年前生了场大病,不仅花光了家里的积蓄,还成了“药罐子”。“吃了十几年的药,药瓶子不知道有几箩筐。”张春联告诉记者,因为身体不好,她只能长期在家养病带孩子,负担都压在外出务工的丈夫身上。2014年,她家成了村里首批建档立卡的贫困户。
“年纪轻轻成了贫困户,别人不说咱也不自在。”身体渐渐好转起来后,张春联想的第一件事就是尽快脱贫。去年村里建起了扶贫工厂,引进了一家服装厂,张春联第一个报了名。经过十多天的培训,很快上了手,分包布料、熨烫样样拿得起。
“工厂开到了家门口,上班也不影响接送孩子,这样的工作以前真不敢想。”张春联告诉记者,服装厂主要生产校服,厂里对职工很照顾,早晚给接送孩子留有充足时间,中午孩子还可以免费用餐。“下午孩子放学后我先接到厂里,孩子就趴在会议室桌子上写作业,等我下了班一块回家。”
有了稳定的工作,张春联气色好多了,现在一家人日子过得和和美美。丈夫也回到本地打工,一个月挣三四千元。大儿子上职校,学费全免,还享受雨露计划,每学期补助1500元,上学基本上花不了多少钱。“我在服装厂每个月收入2600元,加上500元的补贴,一个月收入3100元。关键是上班顾家两不误,看着孩子茁壮成长,我心里挺知足的。”低头熨着布料,张春联语气透露着乐观从容。
为帮助更多贫困户家门口就业,实现“一人就业,全家脱贫”,颍泉区大力实施就业扶贫,共开发2266个就业扶贫岗位,带动2087名贫困人口实现家门口就业。目前21个扶贫车间共吸纳就业人口386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63人。(记者范克龙通讯员余波)
青山绿水助脱贫
12月15日,记者来到六安市金安区张店镇洪山村,尽管天气比较冷,但当地的九月山庄却热闹非凡。一到周末,就有许多游客来到这里,吃土菜、看风景、听红色历史。而在山庄的厨房里,当地脱贫户邬宗勤正在为游客们烹饪着大别山区的特色大餐“十大海”。今年62岁的邬宗勤头发花白,但干起活来手脚麻利,不一会儿,一道道令人垂涎的菜肴摆上了餐桌。十几张餐桌上客人们啧啧称赞,邬宗勤露出了笑容。
“以前没有发展旅游的时候,这里就是山沟子,连路都没有,平时也没人来,老伴身体不好,我就和他孤零零地在这过日子。”忙完一通,邬宗勤与记者聊了起来。因为丈夫患病,邬宗勤也没有办法外出务工,两人只能在大山里种几亩薄田、打打零工。随着张店镇大力发展旅游业,山村农家乐多了起来,邬宗勤的日子也一天天好了起来。从最开始在山庄种菜一天赚70元,到今年当上大厨,邬宗勤收入翻了一番不止,一天能赚150元,年收入也突破3万元。2017年她家就摘掉了穷帽子。“以前山里面冷冷清清的,就几个老人。现在旅游业起来了,游客不断,热闹多了!”说起家门口发展起来的旅游产业,邬宗勤竖起了大拇指。
张店镇是金安区“九十里山水画廊”的重要节点,皖西大裂谷、大别山石窟、大别山虚谷温泉等知名景点都在该镇,发展旅游产业成了理所当然的选择。“旅游脱贫需要主体带动,我们充分发挥‘四带一自’的作用,支持一批农业大户加强与贫困户建立利益联结。2019年,这些大户通过土地流转、群众务工、收购农产品、技术指导等方式带动168名贫困户脱贫致富,户均增收6000元。”张店镇党委副书记张洁告诉记者。通过“吃、住、行、游、购、娱”等旅游业的发展,张店镇还有58户贫困户通过开超市、开办农家豆腐店、售卖手工艺品以及农副产品、接送游客等途径脱贫致富,户均增收2.64万元。(记者袁野)
“双包”帮扶拔“穷根”
12月9日下午,记者在望江县杨湾镇余埠村唐明亮服装加工车间看到,工人们正在赶制一个童装订单,计划一个月内交付给浙江省客商。车间负责人王少颖介绍说,今年销售额突破了100万元,解决了40多名乡亲的就业问题,帮助17名贫困户如期脱贫。
这家服装厂是县政府办公室招商引资办起来的。为将“单位包村、干部包户”落到实处,县政府办公室专门抽调人员驻村开展工作,帮助制定发展规划,配合村“两委”完善建档立卡和动态管理工作,组织协调各类到村到户扶贫项目。县政府办公室驻村工作队队长金成说,自2016年以来,投资485万元建设扶贫车间三期,并将剩余劳动力组织起来成立农业服务公司,帮助1000余名贫困户找到脱贫之路。今年,全村集体经济收入有望达到100万元。
据了解,望江县128个县直单位以“点对点”的方式,抽调434人组成驻村扶贫工作专班派驻联系村开展帮扶。干部下基层期间,聚焦“两不愁三保障一安全”,帮助村级解决实际问题。作为国家连片特困地区大别山片区县、贫困革命老区县和全省9个深度贫困县之一,该县全面实施脱贫攻坚“四季攻势”,夯实工作基础,补齐问题短板,上下、内外联动,合力攻坚,开展脱贫“摘帽”攻坚工作。截至今年11月底,该县贫困人口由2014年的12.74万人减少到2954人,贫困发生率由2014年的21.84%下降到0.52%,60个贫困村全部出列。(记者范克龙通讯员柯思德)
政策兜底,病有所医
12月17日上午,冬雨如丝,涡阳县星园街道尹沟社区尹塘村村民尹为华走在去县医院的路上。“我有20多年的糖尿病史,7年前又患肾病,现在要经常去医院做透析。”62岁的尹为华说,过去看不起病,家里因为他的病,欠下大量外债而致贫,如今他享受健康扶贫政策,花费少多了。
“以前,我能种地、做点小生意,家里孩子虽多,日子还算过得去。后来我和孩子他妈都患病,经济很困难。”尹为华告诉记者,多年看病花光了积蓄,参加新农合后,能报销一部分医药费,但每年也要花十几万元。
被列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后,尹为华享受了健康扶贫政策,在县里的医院看病,每年花费3000元封顶,其他费用由政府承担。“要不是国家扶贫政策好,孩子他爸可能早就不在了。因为我俩都丧失劳动能力,村里给我们办了低保,还提供了公益性岗位,看看路护护林,每月也能挣几百块钱工资。”老伴高影感激地说。
涡阳县城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副主任罗会臣告诉记者,县里为尹为华夫妇俩办了慢性病证,享受健康脱贫兜底“351”和“180”政策,即在县域内、市级、省级医疗机构就诊,个人年度自付费用分别不超过0.3万元、0.5万元和1万元,超过部分合规医药费用由政府兜底;同时实行“180”补充医疗保障,即贫困慢性病患者1个年度内门诊医药费用,经“三保障一兜底”补偿后,剩余合规费用由补充医保再报销80%。实行“三保障一兜底一补充”综合医疗保障政策后,有效缓解了贫困户看不起病的问题。
紧盯病有所医,今年以来,涡阳县已落实“351”政府兜底补偿1541人、资金515.7万元;落实“180”慢性病补充医保34699人、资金2204.2万元。对65608名贫困户提供签约医生服务,发放贫困人口慢性病证27159人;推进大病专项救治工作,30种大病患者2711人全部得到救治。(记者武长鹏通讯员李涛)
·百姓寄语·
2016年,小孩生病不仅花光了所有存款,还欠下高额外债,多亏了国家的医疗保障政策,让孩子的病得到有效治疗,现在孩子已顺利返校读书了。俺也在村里流转土地30多亩,种植果树,去年就脱了贫。
——涡阳县新兴镇侯瓦房村脱贫户 侯新运
俺腿脚不好,不能外出打工,以前就在周边打打零工。这几年,旅游业快速发展,大别山石窟景区越来越受游客欢迎,我就在景区旁开了家小超市。现在游客越来越多,我的生意也越来越红火,今年收入3万元没问题。
——大别山石窟景区贫困户 张家虎
有了对口援建的产业园,我们在家门口就有了打工的去处。现在我在高士镇黄河村现代农业产业园工作,不仅可以干好家里农活、带好孩子,每年还能有将近2万元的收入,顺利地脱了贫。相信未来的日子一定会更好!
——望江县高士镇黄河村脱贫户 吴毛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