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四事四权”工作法推广以来,太和县双庙镇高度重视,不等不靠,迅速行动,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完善,尤其是注重分析解决推进中遇到的问题,破解“五大难题”,做实“四事四权”。
一是着力破解“思想认识有偏差”问题。针对初期个别干部认为“四事四权”无需搞、搞了也没用、搞也就是做资料等认识误区,先行统一思想,确保行动自觉。一是多方学习统一思想。第一时间组织班子成员、村书记到白行社区实地观摩学习,现场交流近2个小时,确保学到真招实招。收集亳州邻长制、界首党带群建十户联治等乡村治理典型案例,分析内涵实质,拓宽思路眼界。二是座谈交流统一思想。党政主要负责同志亲自谋划、亲自指挥、亲自推动,逐村召开座谈会,了解各村实际,听取意见建议,提出工作要求,亮明态度、表明决心。召开贯彻落实“四事四权”工作动员大会,排出“任务书”“时间表”“路线图”,让干部知而信之、信而行之。
二是着力破解“网格管事难发挥”问题。针对网格难划分、网格员难选等问题,坚持实事求是,实行三个不“一刀切”:一是网格选人不“一刀切”。不严格限制网格员年龄、学历、身份以及能否熟练操作手机等,以责任心强不强、熟不熟悉村情、愿不愿意奉献为选人标准,拟定人员经派出所、司法所、信访办等部门联审同意后,在各自然村进行公示,实行动态调整。二是网格划分不“一刀切”。采取因人定户,即根据网格员定包保户数、由网格员主动选户包保,同时,考虑自然村位置布局、人口数量、家族姓氏等,由各村根据实际划分网格。镇级只提出划分思路和基本原则,对网格的户数、人数不作硬性要求。三是网格管理不“一刀切”。鼓励网格员使用多种管理方式,在外的,通过微信群、电话等经常联系;在家的,通过敲门行动、邻里闲聊等宣传政策,真正方便管理、方便群众。镇级安排27名干部结对包保网格员,进行业务指导,实行责任捆绑。
三是着力破解“五老调事不主动”问题。针对五老积极性不高、被动调事以及思想顾虑等问题,坚持宁缺毋滥、优中选优,重点解决“三个问题”:一是解决选人问题。通过逐村摸排,将279名“五老”人员纳入信息库并动态更新,对村级推荐的拟聘人员由镇主要负责同志亲自带队到各村审核把关,调整7人,共聘任49名。二是解决能力问题。举办业务培训班,组织退休村书记、派出所长、司法所长、法律顾问分享调事经验,党政负责同志进行动员讲话,现场颁发聘书并进行合影留念,想尽办法给“五老”加油鼓劲。三是解决场所问题。根据各村实际情况,灵活选址,村室房间充足的,就地腾房办公;调配困难的,采取盘活闲置用房、动员群众捐献等方式,进行简单改造。如,杨庄村利用原闲置扶贫驿站,陈林村利用原废旧小学,豆庙村、李寨村利用废弃民房改造成调事阵地;其余5个村依托村室,通过一室多用全部建成调事场所,让“五老”心中有归属、调事有场所。
四是着力破解“支部说事能力弱”问题。围绕干部能力短板,开展“练兵比武促提升”系列活动,聚焦“三个常态化”:一是学习常态化。围绕党建知识、乡村治理、村级“小微权力”运行等,开展系列专题培训8次、培训1400余人次;围绕产业发展、环境整治等,开展镇外学、镇内比8次,倒逼干部提升能力。二是练兵常态化。尤其注重加强换届后村书记能力建设,返聘1名老书记,实行导师帮带;动员2名新任村书记参与成人高考,提升学历能力;开展书记擂台赛3次,现场比武竞赛。三是调度常态化。坚持不听汇报看实效、不要过程看结果,将日常信访情况与“四事四权”直接挂钩,作为月考评的重要依据,周周排查、月月调度,真正压实责任。
五是着力破解“群众议事不积极”问题。注重从三个方面发力,引导群众积极议事:一是培养议事意识。通过“大喇叭+小喇叭”“大队伍+小网格”,宣传疫情防控、环境整治、平安建设等中心工作;选拔17个年轻干部组建5个宣讲团,开展系列宣讲9场,让老百姓知道政府在干什么。二是拓宽议事渠道。在所有自然村设立公示栏,每月更新党务、财务、村务事项,公示情况纳入村级月考核,让群众知晓村上大小事。村村设立意见箱,并公布党政办和纪委办电话,保障群众监督权。三是享受议事红利。探索建立爱心超市,制定乡村治理评议“正负面”和“一票否决”清单,并根据村民参与乡风治理、环境整治等情况发放积分卡,评选权力交给“五老”和网格员,每周兑现、每月公示,引导群众参与村级自治,共享发展成果。截至目前,该镇已有3个行政村、3000余户、11000余人参与“积分制”管理,群众参与村级事务的积极性明显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