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泉县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以党建工作为引领,以人才、产业、治理为抓手,聚焦短板弱项、强化改革创新,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注入了新动能。
抓选育管用,培养乡村振兴“生力军”。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抓好选育管用,着力培养乡村振兴“生力军”。巩固集中换届成果,开展村(社区)“两委”换届“回头看”,逐村回访调研,确定软弱涣散村(社区)党组织,扎实开展整顿工作;对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履职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对推进乡村振兴工作不利、迟迟打不开局面的村(社区)党组织书记进行谈话提醒、对接帮扶并督促改进工作。与合肥市庐阳区建立健全人才交流体系,积极拓展乡村振兴一线干部视野,提升干部业务能力,为乡村振兴领域持续锻造骨干力量。加强“一肩挑”人员的管理监督,对406个村(社区)党组织书记进行全员轮训,不断提升和增强能力素质;县乡两级举办乡村振兴“擂台比武”29期,为基层干部搭建交流学习、展示才华的平台,推动形成头雁领航、群雁齐飞的生动局面。深入开展选派工作“关心关爱”行动,常态化抓好99支驻村工作队日常监督管理,加强教育培训、暗访督查、日常跟踪,确保管得严、融得进、干得好。大力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培训计划”和“一村一名大学生”培养工程,致力培育乡村企业家和“土专家”“田秀才”等本土特色人才。持续开展“接人才回家”活动,大力实施高校引才。扎实开展科技强农行动,选任373名科技特派员,实现科技特派员与村“一对一”精准服务。
抓产业发展,引来乡村振兴“活水源”。坚持党建引领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立足各村实际、因地制宜,积极探索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新路径,以产业发展引来乡村振兴“活水源”。在巩固“脱壳消薄”的基础上,继续实施村级集体经济“百千万”工程,着力消除10万元以下的村,保持50万元以上的村持续增长。立足当地资源禀赋和市场需求,因地制宜发展“一村一品”“百村百品”,做大做强白庙大葱、宋集中药材、老集蔬菜等农业特色产业,支持引导村集体以资金资源资产入股等方式,参与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持续巩固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成果,各乡镇按照标准成立农村产权流转交易服务站,撬动“沉睡”资源,为乡村振兴提供资金支持。拓宽村集体发展路径,探索开展承接农村小型公益项目,制定承接小型公益性项目流程图、申报表,规范项目实施流程;鼓励村集体经济组织依法合理开发利用农村闲置土地资源,发展李集村甜叶菊种植基地、刘大营村竹荪种植基地等现代高效农业;充分利用老村室、旧学校、旧厂房等资产,通过租赁经营、自主经营等方式,实现集体资产保值增值。
抓基层治理,夯实乡村振兴“硬实力”。充分发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作用,探索基层治理新途径,着力夯实乡村振兴“硬实力”。以规范党群服务阵地建设为契机,进一步规范村级组织及工作机制挂牌,并将阵地建设作为党建工作目标管理考核的重要内容,切实把阵地管理好、使用好。搭建“双培双带”先锋工程、无职党员设岗定责等基层党建平台,引导农村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以村(社区)“两委”换届为契机,配齐配强党组织领导下的村务监督委员会等各类组织,完善村规民约,全面落实“四议两公开”制度,持续规范村务、党务公开,着力提升基层治理规范化水平。严格落实乡镇领导干部包村(社区)联户、村(社区)干部包组(小区)联户制度,加强对群众的联系服务和组织引领,帮助解决群众问题。建立完善“党建+信访”工作机制,在党建工作目标管理考核中,加大信访工作比重,并注重在信访工作一线培养锻炼、考察识别干部。在总结推广“四事四权”工作法的基础上,探索开展“村头群众会”为民办实事工作机制,镇村干部按照因地制宜、方便群众的原则,选择人员相对集中的村民文化广场、群众议事点、田间地头等方便群众的地方召开“村头群众会”,架起与群众沟通的桥梁,广泛收集乡村振兴、产业发展等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和建议,并通过现场答疑解惑、专人收集整理、及时反馈意见等方式快速响应群众诉求,形成“群众说事、干部解疑”的工作机制,努力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