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颍州立足区内编制资源实际,创新运用“加减乘除”工作法,用心用情用力用智推进机构编制资源优化配置,为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体制机制保障。
创新制度做“加法”,在强化编制保障上用心。加大编制统筹力度,实行“基本编制+”管理模式,在编制资源紧张的大背景下,加强“三保”等重点领域和关键部位机构编制保障。建立动态管理机制。创新出台《颍州区乡镇街道机构编制动态管理办法》,通过“阶段性调剂、不调整基数、定时段平衡”原则,灵活调配编制资源。深化教育领域改革。实施中小学教师“区管校聘”管理改革,建立人员编制动态调整报备制度,打破教师交流轮岗壁垒,每学年度交流轮岗百余人。创新医疗卫生编制管理。试点“区管乡用”乡镇卫生院编制周转池制度,统筹20余名编制资源,实行“区级统筹、单列管理、靶向施策”,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
严控冗余做“减法”,在优化资源配置上用力。严格把关,增减有度,运用大数据思维,腾挪出编制资源可使用空间。严控编制总量。严格执行“编制前置审批”制度,落实“超编单位只出不进、满编单位先出后进、空编单位按需进人”原则,从源头控制编制无序增长。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建立“一校(点)一册”评估档案,根据人口变化调整学校布局,共撤并整合10余所小规模学校,将冗余编制向人口密集区域倾斜,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盘活编制存量。依托机构编制实名制系统,整合“小散弱”事业单位碎片化编制,为重点领域腾挪使用空间。
引育人才做“乘法”,在激发内生动力上用情。发挥乘数效应。健全人才工作机制。完善区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设置,成立人才发展促进中心,构建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职能部门配合的运转体系,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和区域人才协调发展,激发人才要素乘数效应。创新用人机制。在卫生领域用好社会化用人员额池、周转池、自建池“三池联动”机制,逐年度合理规划人员流动,打通四种用人渠道,实现规范管理与用人自主的有机统一。优化人才服务。简化教育、卫生领域人才招聘流程,开辟“绿色通道”,近三年累计引进各类人才600余名。
破除旧念做“除法”,在强化监督评估上用智。坚持精兵简政、除繁增效,有效发挥政策效能。加强法治宣传。深入开展《中国共产党机构编制工作条例》宣传教育,强化机构编制法治意识,破除传统思维定式。完善监督体系。创新建立“调研+巡察+评估”三位一体监督评价机制,联合多部门开展专项检查评估,渗入日常巡察,摸排长期沉淀、低效运行的事业编制,提升部门内部编制资源利用效能,预防机构编制违规违纪行为。强化结果运用。将检查评估结果与单位年度目标考核挂钩,有效巩固机构编制管理成果,切实维护机构编制纪律的严肃性和权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