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关注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爱心接力陪伴成长。2025年7月1日至7月16日,阜阳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知行守护队”赴阜阳市颍泉区顺河公社和工业园社区留守儿童活动中心,开展以“向阳花开,筑梦童心”为主题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在为期半个月的实践中,团队聚焦留守儿童成长需求,依托学前教育专业特色,设计并实施了一系列创意赋能课程与关怀活动,助力村级、社区儿童健康全面成长。
暖心筹备:用汗水浇灌爱的课堂
7月1日一大早,顺河社区留守儿童活动中心便热闹起来。男生们蹬着借来的三轮车到田埂上,运来要使用的桌椅板凳,大家齐心协力把桌椅板凳搬到院子里。女生们用手指抠掉桌椅上的黏土,用抹布轻轻擦去桌椅上的灰尘,阳光直照桌面,原本暗沉的桌面发出浅黄色的光,连缝隙里的蜘蛛网都被擦的干干净净。突然一个小朋友跑进了院子,大家都放下手中的活计,不约而同的向小朋友打招呼”小朋友,你好啊!“把小家伙吓了一跳,小脸一红,又急匆匆的溜走了。看到这个瞬间,我们相视一笑心,所有的辛苦都化作了甜蜜,开始期待起明天与小朋友们的第一次见面。
破冰行动:从腼腆到自信的蜕变
”大家好,我叫安奕可,今年7岁了,我最喜欢跳舞和唱歌。“在活动的第一天的自我介绍环节。站在讲台上扎着马尾辫的小女孩声音越来越小。她的小手紧紧的攥着自己的小裙子,这样的场景在初次见面时并不少见。
为了帮助小朋友们打破隔阂,志愿者们设计了特别的游戏”自我介绍接龙“,每个小朋友需要用三句话介绍自己姓名,年龄和爱好,刚开始许多小朋友都表现得害羞,胆小。但是每当一位小朋友走下讲台的时候,志愿者都会用热烈的掌声鼓励他们,渐渐的小朋友们露出了自己的笑脸,开始在将台上大胆的展示自己。令人惊讶的是,等到第三天时,最初那位害羞不敢讲话的小朋友在放学的路上,不仅主动和志愿者打招呼,还告诉志愿者她最喜欢做的游戏,并且积极参与我们的活动。原来自信开朗的种子,早已在他们幼小的心灵里悄悄的扎根、发芽了。
幼小衔接:专业护航成长路
为了让小朋友们更好的适应小学生活,志愿者们设计了一系列的兴趣课程帮助小朋友们学习拼音、汉字,算数练习。志愿者们自制卡通识字卡片,通过”找朋友“等游戏,帮助小朋友们认识基础汉字;讲述生动有趣的小故事,帮助孩子们认识简单的拼音字母;设计”数字开火车“”数字小炸弹“等小游戏,让小朋友们快速的认识数字;组织“说说你心目中的小学”活动,让小朋友对即将开始的小学生活充满了期待。一个个简单的小游戏、小活动不仅让小朋友快速准确学习到了新知识,还在不知不觉中让小朋友对新的学习环境新的校园生活产生了憧憬。
创意工坊:让想象力插上翅膀
为了让小朋友们敞开心扉展现自信的一面,志愿者们以”心灵关怀 趣味课程“为主题开展了”你画我猜”游戏。当8岁的李逸轩为了表达”彩虹”这个词,别出心裁地画了一道横跨整张纸的弧线,当其他小朋友猜出答案时,他激动的直跳。志愿者们发现,这个看似简单的游戏,不仅锻炼了孩子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更培养了他们的换位思考能力。
最受孩子们欢迎的要数”绘画长卷”活动。志愿者们在桌子上铺开画布,准备了各色各样的水彩笔。一开始小朋友们还规规矩矩地在指定区域作画,不一会儿就”越界”创作起来。小朋友们趴在桌子上涂涂画画,你画棵大树,我添只小鸟,有人把太阳涂成绿色,也没人笑话,反倒跟着一起哈哈大笑。在绘画的过程中,画笔成了小朋友们抒发情感的工具,他们尽情的释放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表达着自己内心的想法。
“动手画一画”自由创作环节,志愿者们发现了意想不到的惊喜,每一个小朋友创作的图画都出乎我们的意料。有的小朋友画出了自己想梦想中的坦克,有着许许多多的炮筒;有的小朋友画出了长大后的自己。还有一位小朋友跑到我们身边,悄悄的告诉我们志愿者,她画的是我们的志愿者老师。看着那一张张简笔画,我们心里暖暖的。
在电影赏析课上,社区活动室的窗帘缓缓拉上,一束光影投射在白色墙壁上。随着《放牛班的春天》悠扬的合唱旋律响起,20多个孩子安静地坐在小凳子上,目不转睛地盯着屏幕。当电影结束后,有一位小朋友跑过来悄悄的告诉我们,他从电影中明白了,要学会温柔的对待其他小朋友。
此次暑期三下乡实践活动以“专业践行责任,爱心陪伴成长”为主线,通过系统化课程设计与沉浸式陪伴互动,让小朋友们“在做中学,在学中做”,增强小朋友们的创新思维,树立小朋友们的自信心。这次实践活动也让我们志愿者明白了当代大学生的责任与担当,增加了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也是高校资源与基层教育服务有效衔接的一次有益探索。正如《放牛班的春天》里所启示的:真正的教育,是让每个孩子都能被看见,被听见,并在爱与信任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声部。大学生志愿者们的汗水与笑容,孩子们收获知识后的喜悦与成长,社区居民满意的点头与赞许,共同编织成这个夏天最动人的青春风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