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要打造政策落实的可行之“船”,也要架起科学高效的便利之“桥”,为基层工作提供务实可行的方法路径,让基层干部有更多时间和精力去服务群众、推动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干好有用的事,少做无用功,需要上下各方面共同努力。”深化拓展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工作,不仅是简单的“减法”,更是考验上级部门治理智慧和担当精神的“加法”。作为推进基层减负的“指挥官”,上级部门更应主动作为,既要打造政策落实的可行之“船”,也要架起科学高效的便利之“桥”,为基层工作提供务实可行的方法路径,让基层干部有更多时间和精力去服务群众、推动发展。
“造船”要充分考虑基层实际情况,拿出具体可行的减负政策。基层工作复杂多变,上级部门若只一味“闭门造车”,精心设计的政策到了基层可能就会“水土不服”,甚至成为新的负担。政策制定必须以深入的调查研究为基础,了解基层工作的痛点、堵点和难点,以具体可操作的政策条文代替大而化之的原则要求,多造经得起实践检验的“货船”,少造中看不中用的“花船”。
“架桥”是在主动钻研基层业务的前提下,科学优化程序路径。上级部门不能只当“发令员”,更要当好“工程师”,主动钻研基层业务,设身处地为基层着想,通过优化顶层设计来“架桥铺路”。通过整合优化各类政务APP和工作平台,打破数据壁垒,避免让基层干部在多个系统之间重复填报、疲于奔命。用好“履职清单”,厘清不同层级、不同部门之间的职责边界,推动资源、服务、管理向基层倾斜。还要坚决杜绝“责任甩锅”“层层加码”,让基层干部权责对等,干事有底气、有劲头。
“造船架桥”考验的是上情下达的执行力,更考验干部复杂问题“减负化”的能力。这要求上级部门的干部不仅要有为基层着想的“婆心”,更要有解决问题的“铁肩”和“慧眼”。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熟悉基层工作规律,能够精准识别哪些是必须压实责任的“硬任务”,哪些是可以优化整合的“软指标”。充分发扬斗争精神,敢于向不合理的制度、不科学的流程“开刀”,敢于为基层干部撑腰鼓劲。建立健全减负成效的评估和反馈机制,定期听取基层对“船”和“桥”的使用体验,及时进行调整和优化,形成“设计—实践—反馈—改进”的良性循环。
为基层减负“造船架桥”,最终的检验标尺是基层干部的获得感和群众的满意度。基层不缺战斗力和执行力,缺的是上级的明确标准和可执行的有效路径。有了科学方法和实践路径,才能事半功倍,真正实现减负效果。上级部门应多虑基层之困,捋顺工作规则和流程,既为基层干部赋能“造船”,又为工作高效执行“架桥”,为基层提供有效的方法路径,通过上下协同、持续用力,让基层干部有更多时间更快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用上级的“多虑”,换取基层的“活力”与群众的“满意”,共同夯实党在基层的执政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