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4日,是刘伏庄村平凡而又不普通的一天,这天,村里新加入一位成员,也是村里开始新变化的契点。村里早闻省里来了一个干部,要来这里工作,一整天,村部里总有群众来问问。
当天下午,这位选派到阜阳市颍泉区闻集镇刘伏庄村任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队长的贺俊强前来报告,一路上是既激动又紧张、既兴奋又忐忑。因为害怕自己是山东人又一直在残联机关工作,农村工作经验不足,深怕辜负了组织的一片期待,但又一直想来基层历练,做好了吃苦的心理准备,虽然有了一定的心理准备,但还是被眼前看到的景象所震撼:全村只有一条水泥路,9个自然村之间都是土路,村部只有三间破旧低矮的小平房;阴冷的夜晚,他住在村部一间小平房内,感到格外的迷茫和清冷。算了一下今后的行程,从村里回到合肥家中需要7个小时,中途要倒6次车。再想想手头刘伏庄的资料:全村总人口1536户、5088人,村里集体经济为零,贫困人口众多,致贫原因复杂。刚刚到村的他思绪万千,几乎一夜无眠。
再难的骨头也要啃下去,先熟悉村里情况,村子底子薄,村里的残疾贫困户很多,工作该怎么做,面对这样一个深度贫困村,他心里五味陈杂,琢磨着要给村制定一个发展规划。
入夜,老村支书孙全巨家刚吃完晚饭,就听见一阵敲门声。“老书记,咱村里的情况我还不太清楚,想和您聊聊”,老支书开门,忙把这位新来的客人请进屋,既感意外又欣喜,语重心长地说:“你刚来,村里环境你还不太熟悉,工作生活中有啥困难,大家一块解决。”喝茶、递烟、寒暄,不一会儿,话语就热了。“老书记,群众生活困难,关键还要发展经济,把收入提上去,才能根本改善生活….....”“好啊,你这个规划很好,我一定动员群众支持你的工作。”
●贺俊强入户走访贫困户
说干就干,开头两个月,贺俊强很少呆在村部,下村入户,整整两个月时间,他走访了刘伏庄村所有的贫困户,基本掌握了全村贫困户的情况。并且,在当地村干部和村民的关怀、关心下,很快适应了当地的环境。
加强双基建设
要想富先修路,道路是走出去的重要前提,一心想要为群众做点实事的贺俊强,积极争取为刘伏庄村硬化村干道3000米,修建机耕路约2600米,五年内修了12.3公里水泥路,9个自然村之间实现了村村通,基本告别了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行路难时代。此外,协调帮扶单位省残联在主干路新建路灯135盏,并在村内各个路口加装了监控设备,既美化亮化了村内道路,又方便了村民平安出行。
为了丰富广大村民的业余文化生活,他又协调接收帮扶资金及文化教育资金,积极协调上级相关部门新建村级文化广场两个,新建村级党群服务中心壹个,协助争取核心村建设项目壹个,新建村级残疾人工作站及残疾人康复校正中心、残疾人健身示范点等,极大地充实了村民精神生活。
有了文化广场,村民平时休闲也有了去处,晚饭后,大家没事都喜欢在广场锻炼锻炼身体,聊聊天,村集体凝聚力增强,大家切实感受到了村里的变化,对村里的工作从当初的质疑,变成了积极支持。
发展村集体经济
发展经济,增加群众收入,是解决贫困的根本途径。为了帮助村里及村民增收,走村入户调研,积极帮助村里申请、增加了光伏发电、土地出租等项目,村集体的钱袋子不再空荡荡,收入逐年增多,村集体经济收入由2014年零收入到2019年达到21.255万元;帮助实施危房改造户115户。在他的辛苦工作努力下,刘伏庄村2014年建档立卡的贫困户293户586人已于2019年全部实现脱贫。
习近平总书记说,脱贫攻坚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为了变“输血”为“造血”,他在工作中始终坚持以“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为导向,以产业帮扶为工作重点的脱贫致富思路。
怎么样才能找到一个不需要老百姓投入过多资金,又能够有稳定收入的项目呢?一个刘伏庄村历史上从未有过的会议召开,会议主题:怎么发展村经济;会议形式:务虚;参会人员:全体村两委成员、老党员、帮扶单位,村内有名望的群众,经过一个多月严肃认真的讨论,结合刘伏庄村的土壤气候和国家扶贫政策,决定带领村民发展特色种养业。建企业、盖厂房,发展专业种养殖合作社、因户定策地带领农户种草莓、养白鹅,探索建立养殖大户代养、认养模式,说干就干。
采取“支部+专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发展专业合作社五个,根据每户贫困户的特点,制订专门的帮扶方案,引导贫困户开展花生种植、香椿种植、畜禽养殖等见效快的项目,发展特色种养业项目659个次,协调扶贫资金214余万元。
关注贫困残疾群众
农村贫困残疾人,是贫困人口中贫困程度最深、扶贫难度最大、返贫率最高的特殊困难群体,刘伏庄村就有残疾贫困户81户159人。他作为残联系统的扶贫干部,内心深切理解残疾群众的困难和不便,在脱贫攻坚的工作中更是倾尽百倍的热情,把带动贫困户尤其是残疾人家庭脱贫致富作为精准扶贫工作的重中之重。
●贺俊强帮助贫困户谋划脱贫措施
五年来,他积极协调上级单位针对残疾人开展葡萄种植、大白鹅山羊养殖、手机维修、小家电维修、手工艺制作等多种类型残疾人实用技能培训班,共培训残疾人200余人次有效提高了贫困户创业致富的能力,为残疾人增收提供了重要技术保障。
对困难残疾人的日常生活,他也给予力所能及的关心。贫困户侯萍兰的丈夫和两个儿子都因小脑萎缩而丧失生活能力,生活十分不便。因放心不下,他隔三差五就来到侯萍兰家,帮忙干些家务,有时自掏腰包贴补他们的家用。2018年,侯萍兰二儿子的病情突然恶化,当地医院建议送他到合肥治疗。慌了神的侯萍兰打电话向他求助,他当即开着自己的车送侯萍兰母子前往合肥。安顿好侯萍兰母子已是下午,未来得及吃午饭,他又匆匆返回村里。帮助贫困群众解决生活中的困难,虽然少不了辛苦,但是群众有事情时能第一时间想到我,说明他已是他们的贴心人。
群众的挽留
驻村的日子过得是这样快。2017年5月,其三年驻村扶贫工作即将结束了。他确觉得自己的工作还没有做完,对村里的乡亲又充满了不舍。
“贺书记,村民不让你走。”一天,老村支书孙全巨拿着一封联名信找到了他。村民按手印让我留任,他真的感到很意外,完全没有想到这事会发生在他身上。看到满满四页纸的签名手印,一股巨大的幸福感涌上他的心头,这比得到任何荣誉称号都让他自豪。他觉得自己三年的工作得到了乡亲们的肯定和认可,这三年付出的汗水和辛苦一瞬间化为了甘甜的回报。
其实,他从来也没想过走。刘伏庄村虽已整村出列,但户内脱贫、集体经济发展等方面还有很多工作要做。现在正是脱贫攻坚的关键时候,他带着组织的重托,也带着自己的理想志愿,此时决不能当逃兵。他对孙书记说:“请刘伏庄村父老乡亲们放心,一人不脱贫,我坚决不回去,像“钉子”般扎根扶贫一线!他向组织提出申请,成为2018年留任的第七批选派帮扶干部,继续在刘伏庄村担任第一书记、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
回首来路漫漫,矢志不改初心。“像‘钉子’般扎根扶贫一线,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就是他的信仰。